首页 美娱之花瓶影帝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629章 举一反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第629章举一反三

最初,拍摄“公主日记”的时候,安森就是在有限空间里依靠细节的铺垫让角色变得饱满立体起来;现在也是一样。

在“蝴蝶效应”这个剧本里,情节一个接着一个,密集扫射;而且全部都是戏剧化的情节,没有留下喘息空间。

一般来说,这是典型的类型电影剧本叙事模式,不给观众思考空间,避免暴露剧情漏洞保证关注力;但同时,留给演员的表演空间也跟着压缩下来。

然而,事实并不然。

在这样一个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剧本里,每一个情节都饱含戏剧张力,自然而然地,戏剧张力背后的脉络就是演员的表演空间——

如何展现这些张力的来由,又如何把观众带入其中,让一切变得流畅起来,这就是考验演员的时刻。

如果演员功力不够,没有呈现足够的脉络和细节,观众在这样信息量轰炸的电影面前也就没有思考空间,持续不断接受戏剧情节的狂轰乱炸之后往往会陷入疲劳,对第三幕高潮的感知力下降——

所以,在观看商业类型电影的时候,观众常常会在第三幕感受到疲倦,又或者是认为第三幕高潮远远低于预期,除非结局能够出现一个高能时刻,否则电影就将在持续下降的观影体验里落下帷幕。

显然,这不应该是商业类型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正是因为如此,后来不少商业电影都在追求结局的“反转”,而且还有电影打着“多重反转”的名号吸引观众,利用反转的冲击力掩盖第三幕的高潮无力。

但事实上,这是卷错了方向。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在电影第一幕第二幕的剧情轰炸空间里,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细节的铺垫把情感酝酿到位,在第三幕张力碰撞的时刻自然而然释放出能量,让“高潮”正正经经扮演高潮的角色。

一般来说,结局反转越多的电影,往往越是露怯,以至于“反转”成为喧宾夺主的存在,电影本身的力量几乎被击溃。

当然,事无绝对。

那些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电影里也不乏结局反转的作品,但重点在于,它们并不依靠结局取胜,前两幕的情感铺垫也必然到位,结局的反转则是一种能量的引爆。

比如,“灵异第六感”。

前世,“蝴蝶效应”院线票房低于预期,没有能够赢得太多掌声,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部分就在于阿什顿-库彻的表演没有能够完成角色的串联,电影完全被戏剧性的情节扯着往前跑,第三幕到来之前的铺垫不够到位,而院线版的结局并不炸裂——

一直到dvd上市,光碟里面收录导演剪辑版的不同结局,惊天反转带来的冲击完全掩盖了前两幕的缺憾,这下全方位引爆口碑,上演了逆袭奇迹。

现在,安森就正在试图为电影前两幕注入更多能量——

其实,表演空间一直都在,重点就在于演员如何解读又如何诠释。

安森三言两语的简单解读,一下就让希斯明白过来,希斯眼睛里流露出一抹欣赏,“你完成了一份出色的工作。”

此时,再细细回想安森和瑞秋这一场戏的表演,又品味出更多细节,越发显得美妙起来。

并且,举一反三。

希斯,“也正是因为如此,稍稍改变一个过去就能够拥有幸福,这让埃文失去了理智。”

“一方面,他试图牢牢抓住幸福拒绝放手。”

“另一方面,他希望不仅是自己,所有人都能够幸福。”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回到过去,试图守护所有人的幸福。”

果然,天才就是天才,不需要深入思考和剖析,只言片语就能够让他自然而然地切入正确的轨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