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私恋失调”依旧在影迷之中颇受欢迎,dvd市场也取得不俗成绩;但两千五百万美元的投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担任导演,在戛纳拿下最佳导演奖,最后电影没有能够实现票房盈利,也没有在颁奖季赢得更多瞩目——
失望,在所难免。那么,“大象”呢?
在没有期待的情况下,“大象”的单馆票房宛若龙卷风般呼啸而过,整个好莱坞天翻地覆,期待值瞬间爆表。
理所当然地,人们好奇电影的后续票房走势。
尽管整个好莱坞都知道,独立电影想要在市场杀出一条血路的困难,毕竟,“低俗小说”终究只有一部。
但现在,单馆票房居然爆发出如此能量,金棕榈和安森的加持,再加上hbo准确的推广和定位辅助——
也许?
谁知道呢,“大象”也许能够带来更多惊喜?
一时之间,好莱坞里里外外热闹非凡,不要说“指环王3”、“蝴蝶效应”了,就连颁奖季电影也不香了。
正好,2003年结束,迈步进入2004年,冬季档开始,北美电影市场陷入全年最低迷最冷清的阶段,与其关注那些老生常谈的作品,不如期待“大象”带来一些额外惊喜,看看北美市场是否隐藏更多能量。
一片沸沸扬扬。
然而,风暴中心的hbo却显得格外冷静,甚至有些过分冷静。
那轻描淡写、不紧不慢的姿态和好莱坞的热血沸腾、惊涛骇浪形成鲜明对比,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hbo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他们没有大惊小怪、欣喜若狂,尽管“大象”点映单馆票房书写全新历史,他们也没有被热血冲昏头脑。
一来,“大象”制作成本只有三百万美元,接下来不管发生什么,hbo都能够盈利,自然没有必要心急火燎。
二来,艺术电影的票房往往如此,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尽管目前“大象”似乎已经占据一切有利位置,但不管是电影风格还是题材类型,包括渴望看到安森成为电影灵魂的路人观众,可能都无法赢得市场的芳心。
更何况,电影自身的敏感题材就注定了观众的褒贬不一,争议贯穿始终,扩映之后也难以避免这样的局面。
所以,策划还是需要策划的,但前提是保持冷静和理智,与其风风火火地立刻让电影和普罗大众见面,不如放慢脚步让口碑发酵,为观众们做好心理建设。
hbo的策略是,吸引真正感兴趣的目标群众,从而避免怀抱高期待值进入电影院吃瓜却因为大失所望破口大骂导致电影争议持续发酵的那些路人观众。
他们不贪心,不追求全方位的票房井喷,就是瞄准目标群众。
否则,“私恋失调”的最终票房数据就摆在眼前。
一片欢腾和喧闹之中,hbo始终保持低调保持沉稳——
2004年第一周,同时也是“大象”上映第二周,hbo继续保持点映步伐,在七十间院线上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