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复山河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09章 意外的调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书末页

一旦广西空虚,安南人很有可能北上。

到时候造成的乱子,就不是白莲教叛乱能比的!”徐文岳果断拒绝道。

自从担任五省总督以来,安南威胁论就不断在他耳边出现。

为此他还专门派人搜集了关于安南人的情报,对安南王最近十几年的举动,那是一清二楚。

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棘手。

安南人横扫中南半岛诸国,足以证明他们的军事实力,正处于巅峰时期。

面对这样的敌人,广西一线必须要有强将驻守。

“阁老,李指挥使不能轻动,那就抽调景逸风总兵,以及他麾下的那镇募兵入广东。

仅仅只是减少一万兵力,想来广西局势还是可以稳住,无非收复桂林的时间更晚一些。”

广东巡抚安庆丰急忙帮腔道。

光杆巡抚不好当,自上任以来他什么事都没干,请罪折子就上了数十份。

作为广东巡抚,主持收复失地是他的职责,没有完成就是罪过。

客观条件大家都理解,朝廷也没追究他的责任,但不等于就没有责任。

在收复广东之前,这种不断请罪的戏码,还要持续演下去。

平常议事,他都是旁观者。

说话必须时刻小心谨慎,唯恐一不小心说错话,给自己惹上麻烦。

没人喜欢这种憋屈生活,安庆丰也是有追求的人。

听到湖广巡抚提议把李牧调任到广东,他就动了心。

遭到徐阁老否决后,他果断选择退而求其次。

在几次广西会战中,除了李牧表现亮眼外,景逸风的表现同样不俗。

在一众平叛将领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就这么办吧!”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徐文岳选择了答应下来。

桂林之战不知哪天结束,没必要让广西的精兵都闲着。

利用这段时间,收复几座城池,也是好向朝廷证明他在干活。

……

桂林府。

一连几天炮战,城墙多处被炸出缺口,李牧始终没有下达攻城命令。

无论叛军,还是官军,都被这种迷惑行为搞的一头雾水。

一直到景逸风调任的消息传来,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恭喜景总兵高升!”

同样是总兵,任职地方不一样,身份地位也大不相同。

对地方官来说,从广西到广东,平调也是升迁。

官场上越往上位置越少,不可能每一次调动,都直接升职。

对官员来说,从穷乡僻壤到富裕地区任职,无论“前途”,还是“钱途”,都会更加光明。

不过对景逸风来说,这次人事调动,主要是“钱途”光明。

武将到了总兵的位置上,向上空间已经非常狭窄。

仕途发展,基本上没有多少指望。

想办法调到富裕之地任职,多捞点儿好处,才是大家的追求。

武将集团的这种堕落,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

在大虞朝,胸怀大志的武将,基本上不会有啥好结果。

“承蒙阁老厚爱,不过朝廷尚未批准,现在只是临时任命。”

景逸风平静的说道。

眉宇间的喜色,还是暴露了他的好心情。

广东在叛军手中,他这个总兵的位置就像一个大饼,但他有信心把饼吃到肚子里去。

对武将来说,惧怕的不是战争,而是没有战争。

看李牧在广西的操作,他也想要复制。

士绅们隐匿的土地、矿产,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

尤其是矿产资源,从巡抚衙门手中租过来的官矿,转手租赁给商人就能大赚一笔。

具体收益多少不知道,反正肯定是血赚。

广西这么穷的地方,都能想办法榨出油水来,条件更好的广东油水只会更多。

操作的好,三年任期下来,就能完成数十年的积累。

“景总兵放心,以你的军功调任广东,根本不存在问题。”

贾博当即保证道。

朝廷需要制衡,不可能让拥有亲戚关系两人,同时留在广西执掌大权。

有徐阁老的举荐,加上勋贵集团的支持,景逸风的人事任命不会有悬念。

“不谈这些了。

按照军令要求,本将三天之内就必须开拔前往广东。

少了一镇兵马,如果要继续围困桂林,那就必须从后方抽调更多的兵力加入。

诸位可有对策?”

景逸风的话,把众人拉回了现实。

这次人事任命,不光调走了一名总兵,更是抽走了一镇精锐。

作为围城的一方,官军比守城的叛军数量还少,再抽调兵力离开,围困就成了笑话。

“后方局势刚刚稳定,必须要留守足够的兵力。

短时间内,我们能够动用的兵力,还是只有前线这些部队。”

张思翰当即表明了立场。

广西地区依旧有反贼余孽潜伏,没有驻军守护,派驻到各地的官员随时可能丢了小命。

本来广西就被大家视为龙潭虎穴,若是再传出官员不断遇害的消息,那就更没人愿意来了。

缺额的那么多县令、县丞、主簿、典史,他可找不到那么多人过来填坑。

领导班子一天配不齐,地方上就一天别想恢复正常运转。

“围困不行,那就干脆撤军,引敌军自己出城。

贼首正在桂林城,白莲教叛军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想来他没有和桂林共存亡的勇气。

等敌军出了城之后,我们再打回来收复桂林即可。”

李牧淡定的说道。

事实上,从确定叛军想跑开始,他将准备放敌人离开。

能够在野战中消灭敌人,就没有必要强攻城池。

不过放叛军离开,在政治上属于大忌。

毕竟,李牧也没有把握在叛军撤离之后,把他们歼灭在半道上。

一旦敌军成功和其他叛军汇合,那么谋划就成了事故。

一旦有人上纲上线,很难解释清楚。

徐阁老的军事调令,给他提供了绝佳的借口。

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无力围困敌军被迫选择撤军,那就不是他故意放跑敌军。

后续发生变故,那也可以向上甩锅。

“李指挥使,如果贼首单独离开,大军依旧留下来驻守桂林怎么办?”

贾博关心的问道。

能够收复桂林的话,用点儿有瑕疵的计谋,自然不算什么。

朝廷只会看结果,从来不在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怕就怕弄巧成拙,折腾了一阵子,最后白忙活了一场。

“撤军之后,我们可以调头进攻梧州,做出要兵进广东的姿态。

叛军放任不管,那么就变佯攻为主攻,同景总兵在广州的攻势形成策应。

收复广东几座城池后,敌人自然会坐不住。

无论是从桂林出兵进攻我们的后方,还是放弃桂林全力北伐,总会有所动作。

只要敌人动了,战机早晚都会出现。”

李牧解释道。

遇上白莲教叛军这种坐地户,最佳的选择就是拉着他们打运动战。

最大限度把敌军调动起来,叛军内部组织混乱的弊端,就会逐步暴露出来。

战场上任何一处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军事行动失败。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书末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