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技术型工种(快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技术型工种(快穿)——莫向晚(36)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用羊皮羊肉什么的,换这种不当吃不当喝甚至也不怎么当用的东西,肯定不会有人愿意的。

纪墨若非要在这种情况下雕琢玉石,就真的要用非常原始的手段了,刻刀必然要有,还要有凿子之类的小工具,此外必不可少的就是解玉砂了,无论是一开始的打磨,还是后来的抛光,都要有这种不起眼的砂。

好在这个也不是不能被取代的,比如说纪墨可以找块儿坚硬的石头,自己不厌其烦地制作,但,石头打碎什么的,想想这个过程就是个力气活,还是个必须要持之以恒的力气活。

把制作玉雕的整个流程了解了一遍,纪墨就知道玉器贵重也不是没有道理,不管硬玉软玉,都要经过这样漫长的流程,可能一个流程下来就是几年过去了,这其中的手工也是需要费力气的,而这样精心制作出来的玉器,硬玉可能还好些,软玉怕摔啊,一不小心就碎了什么的。

传国玉玺都不能重新制作,只能镶嵌金子弥补,可想而知,玉料难得,玉雕更难得,想要精美如初,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还仅仅是针对玉器,洪畴所学的雕刻,针对的材料还有其他,玉雕是石雕之中的一种,还有木雕,核雕之类的,核雕又算是微雕的一种吧,在洪畴的讲述之中算是雕刻的小艺,让纪墨听得只想仰望,这就是大佬啊!

当然,因为古代还没放大镜,微雕还不到米雕的程度,而洪畴年龄大了,视力衰减,不如年轻时候好了,不可能给纪墨现场制作核雕什么的,只能告诉他相应的技法,按照洪畴所说,学会了在大物件之上雕刻,在小物件上雕刻也是同样的,只不过是需要眼神儿更好,更细心而已。

这就有点儿像学射箭那个看虱如轮的典故,若是能够把很小的东西盯着看,看到很大,其上的所有技巧也不过是在大的东西上雕琢一样的技巧罢了。

好像某些制作粗糙的东西看起来就不讨巧,但若是把同样粗糙的东西缩小百倍,可能就是让人惊叹的精致无比的杰作了。

听洪畴如此说来,微雕的神奇,也不过是在细微之处做到精致雕琢而已,倒真是没那么稀罕了。

如果古代的雕刻匠们都是这样的看法,也难怪他们不会制作很多微雕工艺的作品,在他们看来这等都是小道,还费眼神儿,且雕刻的东西还容易损坏,不易于保存,看着新鲜却难得高价,反而不如那些大件更为值钱,最终导致物以稀为贵,后世以之为奇。

端正了思想之后,纪墨也不再琢磨那些于当世可能哗众取宠的小道了,先学好正道,以后是不是做微雕流传后世,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

雕刻工具

纪母还真是被这样的要求给难住了,这可怎么找呢?她敷衍了纪墨两句,打发他回去,自己也去忙碌了。

在后来跟夫人说话的时候,她似无意之中说出纪墨的痴傻念头来,如今竟是一门心思琢磨着雕刻,还跟我说雕刻的工具不够,仅仅一把刻刀是不行的呐。

夫人听得一笑:那就多给他些工具,多找找,可别最后雕不好,说是朗阁给的工具不够多。

她对纪墨是没什么恶感的,小孩子么,阿桑那么小,以后肯定是要嫁给草原上的大英雄的,一个纪墨,算得什么?也许能够当做陪嫁的族人?

是。纪母脸上带笑地应下,目光看到一旁专注在听的阿桑,笑意愈发柔和起来,比起时常见不到,没办法照料的纪墨,阿桑反而是她一手养大的,对阿桑,她也有一片慈母心肠。

只是,她绝对不会在阿桑面前说什么有的没的,这点儿分寸也是她在一众女奴之中格外得夫人器重的原因。

第59章

漫长的冬日里,纪墨都跟着洪畴在学一些有关雕刻方面的专业知识,洪畴是专门的雕刻匠,对雕刻之外的事情,比如说解玉什么的,也懂一些却谈不上非常专业,而雕刻也有主要和次要,最开始他学的时候是以一技之长为主,后来发现师父精通的是石雕,他也就跟着偏向石雕了,但其他的如木雕什么的也都能做出来。

这就有些一理明,百理通的意思了,能够在石头上雕刻,在木头上雕刻反而还显得容易了,毕竟木头要软多了,好下刀,不似石头,偶尔还需要用凿子之类的使上大力。

针对纪墨手上的那块儿玉石,纪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个图案,之前洪畴也看过了,对此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稍稍调整了一下他在玉石上画的线条,看起来更粗糙了,像是才学画的小朋友画的那样,横平竖直的。

纪墨当时不解地看向洪畴,洪畴就给他讲了,这线条不是要在玉石上直接画出花来,若是真的画出来,真的照着画出来的线条来,可能刻出来的东西就是个四不像,而是要先从落刀的笔画开始。

就好像是最为粗劣的画作一般,先有个粗粗的模子,然后再慢慢地精研,一点点地,让这块儿玉石最终如同心中所想的图案一样,焕发出光彩来。

流程上就比较简单了,大致归纳一下,就是先画线条,再动刀子或者凿子之类的,先顺着线条有一个深浅变化,再顺着这种变化继续刻画图案,从浅到深,预留好需要调整的边缘,保存好浅层的画底,逐渐从深处开始精研,视觉上,就会有一种从远到近逐渐清晰的感觉,把远处的东西先看清楚了,再慢慢看到近处的景致。

洪畴不懂什么视觉不视觉的,他讲述得就很朴实简单了,原因就是先把最难的部分完成了,再完成简单的部分,这样,如果难的部分出现了些许差错,还可以根据预留的余地,通过改变简单的部分予以匹配,促成整件作品的完美完成。

雕刻出什么样的花,除非买家做出特别要求,否则,都是根据雕刻匠的手艺来的,到底是不是最初的那一版,谁知道呢?

总不能因为一刀刻坏了就直接废了吧,完整地雕刻出来,就算跟买家要求的有小小差别,对方也不能因此不付钱或者找茬,反之,若是直接跟对方说唉,我一不小心一刀刻坏了,对方不找他们赔钱闹事儿才是假的,说不定就能让一个雕刻匠因此倾家荡产外带牢狱之灾甚至丧命。

能够定制玉雕的,都是有钱人,这些有钱人的关系网,没有人想要尝试最后到底是怎样的厄运。

听到这种近乎投机取巧的方法,纪墨是目瞪口呆,竟然还有这种骚操作?仔细想想,也是啊,就算是把画画出来了,但图案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总会有些许不同,平面跟立体它怎么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啊,些许差别,如果不大,对方还能深究什么呢?

撑死了算是雕刻匠的手艺不如想象中好,但好歹是完成了。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玉料贵重,不会因为一刀废掉就直接扔了,还是会想办法补救,若是补救不成功,就会改做别的物件,实在不行,还能分解为小块儿,稍加雕刻修饰,做成一些玉片挂坠儿什么的。

可能也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现在的玉雕都是大块儿厚重的更为值钱,那些看起来好像更精美却更单薄的小件,其实价值都是贬低的,很多人都觉得就是废料加工而成的,纵然玉石成色不错,也有的是人不想要那种可能是别人玉料上剩下来的边角料。

这个年代的玉佩,跟纪墨想象中也不一样,是那种厚重有雕纹的,拿起来不说当石头用,也绝对是能够把人脑袋砸个坑的那种厚,更像是把玩的玩器,而非坠角的玉石了。

比起纪母讲述之中,那个国家的种种,从洪畴口中听来的这些边边角角,反而让那个国家的形象在纪墨眼中愈发鲜活,不是那种纸样文章,片面而空洞。

洪畴在那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也还不错,就是倒霉在得罪了某位贵人,然后就跟着一大批人被赶到边关了,从生活条件很好的中心城市到边缘城市挣扎求生,这种变故本来就很大,更不要说路上他的儿媳难产死了,他的儿子愤怒之余闹事儿又被扣了罪名,连边缘城市都没到就死在半路上了。

一口棺材都没有,草席裹着葬了,剩下他和孙子,还要继续生活,本来还有个孙子,也算是有些安慰了,起码有个养大孙子继承手艺的心力,哪里想到又出了事儿,遇到南下劫掠的草原部族,两个人,一老一小,就是当奴隶,很多地方也都懒得要,觉得不能当事儿,他们就这样被带着辗转,若是再没有人要,可能就会直接被杀了,免得带着累赘。

那个时候被部族收留下来,他还来不及庆幸没有被杀的命运,就又是冬日天气骤变,今年的冬天格外地冷,他的孙子本来年龄也不大,五六岁的样子,一路波折,哪里受得住,一天夜里发了热,之后就是他找人救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