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技术型工种(快穿)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技术型工种(快穿)——莫向晚(60)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确定手上的伤不太要紧,纪墨就回去了,他回去的要早些,开了房间插上门,继续在里面忙碌制作古琴,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才发现时间晚了,想着他们去镇上,也不会那么快回来,他就去厨房找了上午剩下的馒头,凑合着吃了一口。

晚间灯烛不亮,他便没再做活儿,只在大屋给他们点了一盏灯,算是照明,就回房间睡觉了。

说睡也没睡着,才躺下一会儿,就听到人回来了,院子里有了响动,孩子大约睡了,他们都压着声说话,金娘往厨房走了一圈儿,厨房离这边儿近,她出来说话,纪墨都听到了,说是自己没给他们做饭什么的。

纪父大约懒得说话,摆了摆手,纪母说:晚了,我们也不吃了,那糕点你们给二郎留着,别馋孩子的。

金娘就说好歹烧点儿面糊糊,多少喝一口热的再睡,然后就是厨房里一阵锅碗瓢盆叮当响的声音,稍稍停歇了,就是大屋里头的说话声,隔得远了,朦朦胧胧,有点儿听不清楚。

纪墨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早晨醒来,躺在床上发了一会儿呆,好好的家也不像是自己家了,本来就归属感不多的纪墨愈发坚定了要走的心思,看到那琴上痕迹,心中也有点儿烦躁,快把这琴做好,卖了省事儿。

有了钱,有了给家里的交代,也有了远行的费用。

之前纪墨和琴师傅研究的时候就尝试过一些俭省工序的办法,按照琴师傅的推测来说,有些工序节省之后,琴的保质保音期就不长,木板容易翘起变形之类的,都是需要考虑到的问题,但这种保质期短的快琴相应的制作时间也短,价钱虽不高,回钱却快,有急需用钱的时候,倒是个好手段。

早饭时候,纪墨一踏入大屋,就感觉到里头的说话声都停了片刻,纪母桌上还在说让金娘给二郎蒸个蛋羹补补什么的,纪大郎看到纪墨手上缠着布条还问:你这是怎么了?

伤到的是右手,常用,伤口不大,但若是不用布缠上药,总是撕裂也不容易好。

昨日刻刀伤的。纪墨说了一句。

你干活也不小心点儿,没事儿吧?纪大郎询问他。

没事儿。

纪墨应了一声,继续动作缓慢地挟菜,纪家的伙食还是不错的,早晨还能炒两个菜就着稀饭吃。

吃了饭扭头就回了房间,纪大郎追出来说:你把那些刻刀放好点儿,别让二郎再摸到了,他还小,也不知道个轻重,咱们就得多看着点儿。

你们让他不要过来这屋就行了。纪墨声音冷淡,擅自进入别人房间,胡乱动东西,本来就很没教养,他可不记得纪大郎有这样的时候。

纪家的家教也绝对没有纵容这一条的,但,是因为只对自己,还是说那孩子故意的?昨日所见,那孩子在琴胚上踩踏,难道就是因为好玩儿吗?纪墨可不信。

昨日当着他的面儿都能说瞎话死不悔改,背着他,还不知道又说了什么,六七岁的孩子,口齿清晰,也有点儿聪明,但聪明劲儿用到这里,可就让人厌恶了。

他以前常到那屋玩儿,一时没改过来,我都给他说了。纪大郎全没听出纪墨不喜的意思来,笑着跟他夸自己的儿子,什么自小就聪明,怎样怎样,如同每一个爱炫耀自家孩子的傻父亲,全不管听众对他的孩子到底是怎样的观感。

可能在纪大郎他们面前,那孩子的确是聪明乖巧,懂事伶俐,但在纪墨看来,对方跟熊孩子也没什么差别了。

他对小孩子一向是不那么喜欢的,有了这一遭,都要上升为讨厌了。

放心,以后我出门就在房门上上锁,你只要看着他不撬锁扒窗就好。纪墨再次重申,也算是把锁门一事放到了明面上。

纪大郎听着这话不对味儿,却一时没从炫耀孩子的得意劲儿中抽离出来,觉得如此最稳妥,也没说什么就应了,昨日纪墨拿来锁房间的是厨房的锁,被他征用之后少不得家中还要再添一把锁。

这种花钱的事儿都绕不过纪母,纪母唠叨着:一个房间,还锁什么,这是防谁呢?

大孙子可是奶奶的心头宝,若有人不喜欢她大孙子,哪怕是她小儿子,这心里头也要膈应一下了。

纪墨听着没说话,专心制琴,如此两月有余,这保质期不长的琴就制出来了,看着外表还算亮丽,连那划痕所在之处,生怕弥补不好,纪墨还在上面画了兰草图案,看着卖相就更胜一筹了。

跟纪父说了一声,纪墨就要去卖琴,纪父依旧像是以前那样特意送他去,路上还询问他这些年手艺如何,琴价是不是会更高。

镇上的琴行只那一家,纪墨却是没见过新来的赵掌柜的,这次一见,那富态的模样可真不像是个看店的掌柜,倒似哪家的老爷。

他翘着脚在那里喝茶,一个小伙计忙来忙去地给琴上擦灰,还要伺候着添水,见到人来,跟饭店伙计一样,擦灰的白布一扬,直接就甩到了肩上,躬身带笑地过来迎,看到纪父和纪墨那衣裳,笑脸就没了,腰也直了,明显这样的人不是来买琴的。

纪墨上前跟赵掌柜搭话,先问了好,再问对方收不收琴,赵掌柜也不认识纪墨,也不起身,拖着长音说:我这儿可不是什么琴都收的,琴家琴,知道不?我们是专卖这个的!

自他想办法把琴家的名声推上去之后,就宣称铺子里所有的琴都是琴家琴,什么千年制琴手艺,他倒是真敢说,也有人信这个,让他独树一帜立起了招牌,但这些摆出来的琴,有多少才是琴声的手艺,就不好说了。

第98章

知道,琴师傅嘛,我带来的琴就是跟琴师傅研究所得的新琴,您看看,很不一样的。早从琴声口中知道这是个外行,再看他这做派,纪墨也不说破,琴家琴就琴家琴好了,对这张琴他没什么期待,卖钱就对了。

纪父在一旁搭腔,说纪墨是在琴师傅那里学了十年云云,还说了琴声的名字,对琴声,赵掌柜还是认识的,听到说得靠谱,的确是认识琴声的,琴都没仔细看就收了,价钱不高,但相对保质期短的缺点,这个价钱也是实惠了。

纪墨收了钱,提醒了一句这种新琴保质期会比较短,赵掌柜不在意地摆摆手:一张琴,还让他们用一辈子啊,早早坏了,才能早早换新的,我看这新琴就很好,你以后就做这样的琴,你们做得快,我们卖得快,这不是正好吗?

古代人很少有这样的生意经,匠人们制作东西都是奔着一直保存的朴素思想来的,就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都想着一代代传下去,更不要说这种价值昂贵的东西了,那些有钱人买来肯定也不是为了让它快点儿坏了好换新的。

但对琴行来说,这种思想也算得上是没毛病了,若是什么都能长久保存下去,又有谁会买新的?

话不投机半句多,纪墨没再说什么,跟着纪父离开了,纪父掂量着那些钱还有些不满:我看这掌柜没有以前那位好。

纪墨笑了一下,跟纪父说:买卖人嘛,这位倒是更称职。

完全不考虑任何风度礼数,一切以卖钱为要,还真是很地道的买卖人了。

回去的时候,纪墨还在想,没想到自己离了琴家,还借了琴家的名声卖钱,这可真是

纪母见了拿回去的钱,拉着纪墨坐到身边儿说话,听到他说要买些原料什么的,给钱也痛快得很,自觉交了家用,纪墨也问起了之前那张琴的事儿,这次回来他就未曾看到,还当是被收起来了。

有了小孩子,一些危险品,容易损坏的东西,就不会摆放在外面了。

纪母略有尴尬地说起来,却是早就坏了,这也不怪二郎,小孩子对什么都好奇,那琴稀罕,他就总想玩儿,一时不留意就坏了,这种稀罕东西,还是娇贵,我后来收起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