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再听到纪墨给大家讲女菩萨的故事,默默驻足,多听了一会儿,村中那些孩子都还听,就连大人,因为贪图这等免费说书的新鲜,也会在一旁多听两句。
故事脱胎于经书,又不全是经书上面的,只其中的道理,听起来像是那么回事儿。
多待了这一日,纪墨再跟着广济离开,路上就没少了说故事的事情,也多是以女菩萨的事情来说,从女菩萨的事迹,说到一些女孩儿因为行善给家中积福的事例。
其中的引申含义,广济是明白的,也默许了。
这一日,挂单庙中,这次是个大寺庙,师徒两个外来的还能分到一个单间居住,不用跟别的和尚一同睡大通铺,着实奢华了许多。
广济起身的时候,晨起的阳光都还没照到窗棂,看到纪墨也起身了,他问:前路遥远,你可还要继续与我随行?
师父和弟子的关系也不是不能散的,广济在问纪墨的决心。
这一路上,有机会,广济就会如此问,像是没完没了的考验。
既拜为师,自当侍奉终生。
纪墨的心意从无更改,不从完成任务的角度来说,广济这个人对他也是人生导师一样的存在,对方身上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品质在,或许以后的社会浮躁,和尚也不会再如现在这么纯粹,但在当下,在这里,在广济身上,纪墨隐隐是能看到佛光的。
不是真切存在的那种,而是一种人格魅力上的动人光辉,或者说是精神上感知的那种光,若隐若现,鹤立于一众凡人之间,引人拜服。
达者为师,先者为师,圣者为师。
这声师父,纪墨叫得心甘情愿,是从没打算反悔的,可广济,明明已经得到系统确认,收他为徒,可心底里似乎总是存着一份疑惑,动不动就要问一问,不知是想要听到那一句反悔,还是不想。
广济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这也算是个例行问话了。
大寺庙所藏的经书是有些不同的,师徒两个在此停留了三年,这三年间,除了一些琐事,几乎都是停留在藏经阁之中,为了方便交换一些孤本经文之类的,广济也会把自己会的经文默写下来,连带着纪墨,也是笔耕不辍。
之前的一路上,少有默写经书的时候,主要是出门在外,带着大量的纸张笔墨不太方便,这种东西价值又贵,不好借用旁人家的,如今在这等大寺庙之中,只要愿意抄写经书,笔墨纸砚都是敞开了供应,从无限量,广济便让纪墨每日都要默写经文。
也是默写的时候才发现尴尬,很多字,纪墨会写,很多意思,纪墨也知道,可真正写的时候,习惯性断句标点的出现,让广济暗暗皱眉,好容易默出来的一本,不得不又打回来重新写过。
上不加点,下不能断。
这种规矩,不说有没有陈腐的地方,只说其道理,还是有些的,大部分经文都是口述,口述的话,各人的断句习惯不同,谁能说对方一定是对的呢?
就好像是领读课文的时候,未必每一个标点前都停顿一下,如此读来,跟读之人会觉得有几个标点?
一个标点的错误也是错误。
所以,这里是不能有多余的存在的。
至于添加的阅读难度什么的,这能算难吗?
在这里,纪墨又有一个理解误区,他总以为佛家传教,经文自然是越浅显易懂越好,若是能够改成平民老百姓都能听懂的白话文,不是更加容易传播,可事实上,这个是需要门槛的。
佛学,最初的时候并不是贫苦大众的良药,反而是高知分子的精神寄托,信仰所求。
第568章
佛学的难度是一定的,佛教的立教之意却未必不能算是好的,出身高贵的佛祖思想也高到了一个境界上,看着贫民疾苦,就想要做做慈善,而佛祖的慈善自然不能是普通的捐钱捐物,那么,就领着他们的思想走上另外的一条道路吧。
这条道路就是超脱之路。
可,无论怎样的道路都不是一马平川,所以这条路必然也有它的准入门槛。
这就好像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明明观世音那般神通广大,直接把大乘佛教的经文带过来传播,就是看在她一个菩萨下场传教的份上,也不至于没有人捧场,直接把珍珠当做瓦砾,扔在一旁。
可她是怎么做的呢?一定要让唐僧去求取真经。
敲黑板,注意,是求取。
这一路上本来就有的艰辛不必多说,自来远行辛苦,又是对一个身无长物的和尚来说,独身一个更是难上加难,可偏还要有各路的妖魔鬼怪来凑齐一个九九八十一难。
最后甚至一难不成,还要补上。
更不要说其中到了最后一步,见了佛祖允得经文,还要留下点儿赏钱才能真的拿走经文。
这其中的周折,当年看个热闹,欢欢喜喜也就过去了,如今想来,这不就是明晃晃的门槛吗?
理由是现成的,白给的都不珍惜,所以才要高高束起,等人来求。
听起来不错,可难道就没有聪明人知道免费的香吗?
既然思想是好的,道理是好的,怎么就不能被传播了?这种单方面认定我给的你就是不会珍惜是不是也有些想当然了?
于是此时再看,只觉得满篇西游,都是漏洞,充斥着的荒诞不经,似都有其根源道理,又像是雾里看花,总是远在天涯。
纪墨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直接领略这些真理,他只把目光集中到眼前,萧规曹随,这么个意思,那就继续这么下去吧。
边默写经文边想,这还真是怪不得佛家内部还有诸多派别分了香火,实在是总有能人耐不住,一定要让自己的思想也成佛作祖才行啊!
广济师兄真是勤勉。
有和尚入藏经阁,看到他们师徒在这里默写经文,过来打招呼,一日两日默写不算什么,日日如此,才真的令人侧目,尤其是广济一来就明确标明主要是为着经文而来的,之后果然也是天天都在藏经阁,言出践行,当真可信。
这些好的品质,有一样,就是闪光点了,多一些,自然就汇聚成了人格魅力,让人见到了想要多亲近一下。
广仁师弟客气了。
广济笑着跟对方招呼,这位广仁和尚,跟广济是一个字辈的,论起来就是师兄弟,天下和尚是一家嘛。
他们两个也是自带几分亲近,藏经阁并不是不许说话的,只要不是大声喧哗,就不会有人过于侧目。
这会儿时候早,藏经阁内没什么人,广仁看广济也不是很忙,干脆坐过来跟他说话,说起这寺庙种种,也说这附近的风土人情,同时也问广济一路行来所见过的种种世情。
他的言谈举止,纪墨一听就知道,跟自己这种从小在寺庙的和尚是不一样的。
和尚这个职业,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有的甚至都是早有所向,不过碍于家中长辈的要求,及传宗接代的必须,娶妻生子之后才来寺庙出家,以这间寺庙来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位画家。
他的家中富裕,虽不是长子,没什么责任,却也不是那种纨绔,可以随便放弃的,再加上他自身有画画的才能,画技出众,颇受追捧,所以也很受家族重视,这样的他,某年某月某日,突然就看破了一切,表示要出家,不行,为了让他断了这个念头,他母亲直接把他跟一个婢女关在一起,还下了药,让两人成了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