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哪怕是小和尚,也有些天真而残忍的一面,他们就直接称呼对方哑巴,以此取代名字,最开始这未必就是一种恶意,好像很多人给别人起外号一样,不外是以鲜明的特征方便记忆。
后来渐渐发展,就难免因为这个不好听的外号而多了些偏见,和尚是要修行的,是要超脱的,是要度人的,可在那之前,和尚也是人,不可能真的对所有都一视同仁,多多少少的偏见,不严重,却也确实存在。
一方算不上欺压的推搪,另一方全盘接受的懦弱,便成了哑巴和尚现在的局面,明明一个房间住着,却只有他干了其他人的活儿,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句算不上多么真诚的道谢。
有心人看了,总觉得是同室的其他和尚欺负他,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人也不好插手。如中年和尚那样,也只不过是给他出个主意,说一句,他若是不肯,依旧听从别人的吩咐做事,中年和尚也不能如何。
这样的一个人,总让人怒其不争了。
纪墨连续看了几日,看到哑巴和尚对那些欺负的态度,完全就是乐呵呵全部接受,为此早起晚睡,真把自己当老黄牛一样为人民服务了。
这样任劳任怨的性子实在是太适合了。
师叔怎么想到要收、同济为弟子?
同济便是哑巴和尚的正式法号。
我看他的性子好,不争不抢,正合适跟我学习经文,来日与人传经。
纪墨的要求很明确,一个传经人,不需要多么出名,甚至名气都是负担,也不需要与人争夺权位,只要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老老实实地待下去,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可以了。
传经就是传经,佛祖的意思,万卷经书已经说尽,并不需要世人再去多加点缀,起码在纪墨看来已经不需要了,所以,一个传经人,可以是一个哑巴,他要做的就是能书会写,把所记下来的经书传下去,不使其失传就可以了。
纪墨早年的名声还有用,他这样说了之后,寺庙之中问了同济的意思,对方也同意,事情就这样成了。
同济是个天生的哑巴,不会说话,自卑于此,哪怕能够发出一些啊啊之声,平日却总是闭口不言。
纪墨也不要求他说话,来了之后只让他背经,背一本,默写一本,若有不会的文字,纪墨会教他,也会拓展一些有关文字的内容告诉他,偶尔会跟他讲自己的师父广济是怎样的人,也会说他们行路之上遇到的故事,言传身教,广济是真的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过去很多年之后,纪墨想起广济那次特意非要从灾荒之地走一遭,固然是只往直路行,其实也是要教自己民间疾苦,希望让自己看到这份疾苦而动容,明了佛理奥妙,可解众生之苦。
师父用心良苦,我却辜负了他这份用心,有些东西,终究是不能勉强,勉强不来
想到广济因此得的一场大病,想到那以后他的身体就不太好了,三五不时总是得病,这才在后来停留下来,这才种种往事,当时不甚分明,现在看来,倒有几分是自己的罪过了。
他想度我。
对着同济,纪墨回忆起这些来,怅惘之中带着些恍然,他不是第一次收弟子,但是从这样的角度来想,他除了技艺之外,有教弟子什么吗?为人处世?那从来不是他看重的教学内容,甚至无所谓弟子背叛自己,他对弟子毫无期待,一定要说有,那就是最简单的一条,把他所教的传下去,无论是怎样,传下去就好。
可广济,却并非如此,他希望自己更好,希望自己踩在他的身上,到更高的地方去。
为人师的德行,自己不如也。
第573章
为僧,为佛理,为传经于人,经文之意,人皆可释
每日修行,不在经文多寡,念经千遍,心中可有一言谨记?
佛理存世间,经文释其义,有不懂之处,当多读经文,其中道理,或可参详
真正论起来,纪墨有太多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所谓离经叛道的思想,他并不以自己的思想来禁锢同济,只让他从经文之中学习,善行,恶行,度人,度己万卷经书早有言,只看世人能够开悟。
和尚这个职业,也不过是更容易接触这些道理。
佛家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真的让屠夫都去当佛祖,而是讲述其中开悟的道理,一旦有所悟,便是身处红尘之中,亦可为佛。
和尚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足够的优先级,如果自己不努力,终究还是要沦为凡人之选,无甚特殊。
而以古代的环境来说,能够当和尚,还是很幸福的,清规戒律有什么可怕的,能够吃饱饭,心安乐,是多少人想求而求不来的。
看看那些烧香拜佛的施主,他们是真的指望着佛祖能够解决眼下的困境吗?多半还是求一个心安,再者,就是求一个机会了。
佛家广开方便之门,在一些寺庙,不仅是商队聚会联络买卖的好场所,连和尚都做中人之事,帮忙牵线搭桥完成交易。
更有寺庙几乎要成为后宅女眷的交际场所之一,来往的施主说是暂居禅房,但彼此往来联络,也是便宜至极。
作为提供场所的和尚们,自然也能得到一些好处费之类的赏钱。
想着这些,纪墨在教同济的时候不得不多说两句,戒浮躁,世事繁华,过眼云烟,勿要被此所动,当恒心于
同济闻言点头,多有恭敬之意,被纪墨收为弟子,实际的好处就是摆脱了那一帮室友,每日轻松了很多,不再有那么多繁杂之事,守着藏经阁,天天默背经文即可。
如往常一样,这一日同济受教离去之后,纪墨闷闷地咳嗽了两声,他的身体也不是太好了,这样的话
【第一阶段学习结束,是否接受考试?】
是。
【第一阶段理论考试,时间三十分钟请简述传经的意义。】
传经啊
平铺在面前的试卷,莹莹若有层微光,此光恍似能够照彻人心,让所有知识在刹那间涌动,无数的细细的丝线牵扯在知识云海之中,每一根丝线都带着微光,最终汇聚在一起,形成那如同卵子的大日,煌煌而耀。
我传经文于世人,承上启下释佛义。
传经的意义,第一条,就是传了一种思想,一种道理。
暂且不必深究这种思想的对与错,这种道理的正确与否,传承下来才有探讨的可能,才有后续研究的可能,否则,不过是历史长河之中的昙花一现,萤火之光难与日月争辉,甚至完全淹没在月影之中,不复再见。
有没有意义,传了才知道,这,就是传经的意义。
第二条,就是传了一段故事一段历史,这种应该算是附加值了,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干,有干必有根,有根必有源,有源则有万物之始,始终之变。
经文本身所记载的东西是一方面,经文存在就代表的东西是另一方面,两者的意义有的时候是不可分割的。
第三条,就是自身了。
传经人的一生该是怎样的呢?
皓首穷经,埋没在故纸堆中,执着地守着,等着每一个打开这些经书的人吗?可以有,同样,也该是修行。
生活之中,衣食住行都是修行,同样,所做出的选择,坚持的操守,同样是修行。
能够修出什么样的结果,我恐怕也不知道,但对自身的好处,总是有的,未必那么清晰,但,终究不是让自己成为自己都厌恶的样子。
笔下的字,一个个跃然纸上,因那纸上的荧荧之光,每一个文字也多了几分微芒,像是多了些思想渗透进去的晶莹璀璨,又像是那本身就代表着精神力延伸过去的灿烂。
生命有多坚定,思想有多耀眼,那光芒就会有多恒定。
纪墨没有在意这些,他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去答,问题早有预测,这个闭卷考试便也好像是开卷考试一样,更不用说此前还有近乎同类的护道人,相关的问题也是意义,护道非传经,传经却可护道。
有些东西,其中的本质未必完全相同,却总有一种同质暗蕴其中,成为普世的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