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蓝笑道:就是在极度低温的环境下,迫使种子内部发生变化,产生变异遗传,来适应极端环境。这样的种子种下去之后就会形成变异植株,如此进行筛选,可以做进一步的育种工作。
大家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好神奇。就这么冻一冻,就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也也太绝了。
田蓝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儿:生物有无限潜能,生命为了延续下去,可以迫使自己发生各种变化来适应。就好像我们人一样,生命的延续历史就是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写照。所以说,育种工作就是在触摸生命变化的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后面可以加入我们育种工作小组,专门做各种优质粮种的栽培。
好些小学生都激动起来,他们还惦记着那棵水稻树呢。
既然冻一冻,高粱都能长这么高这么大,那么是不是多冻几回,水稻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了?那可太棒了。
田蓝摇头,直接打消他们的痴心妄想:育种工作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简单,得到一种可以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起码得花上七八年乃至十几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意外,比方说搜集到的种子被人拿去喂鸡了,那么就会前功尽弃。
小学生队伍里爆发出哄笑声,好几个人都推搡着一个男孩,嘿嘿地笑:被你妈拿去喂鸡了。
那被揶揄的男孩完全看不出当晚的戾气,还涨红着一张脸强调:我家的鸡都被杀了。
他妈是哭的很伤心,但他自己没啥感觉。因为他家鸡生的蛋都是用来换盐换针头线脑,也吃不到他嘴里。
至于他妈天天拍着大腿哭天抢地,她哪天不哭着强调自己被欺负了啊。他听多了自然也就麻木了。
田蓝看了眼那个男孩,当真不知道该说什么,索性主动询问:那你要不要一块儿去培育种子?
周围人哄笑起来,集体撺掇他:你去你去,你的种子,你妈不敢让鸡吃。
男孩懊恼的很,气急败坏地强调:我们家都没鸡了。
可惜他没吃到那些鸡,都被农场拿走了。
不知道是不是耻于与之为伍,旁边的大学生们主动转移了话题。
高卫东指着玉米杆子问:玉米又是怎么回事?这边的玉米杆子比这边的矮小啊,还长得这么密。你这是不打算结玉米,直接长杆子了吗?
他这一说,其他人才注意到两片玉米地的特殊之处。还是一大一小一高一矮,只不过那小的矮的并非跟平常的玉米一样,而是格外低矮些。
嗐,可真是的,这样的玉米又有什么用?长得这么弱小,到时候怎么结玉米棒子呀?
田蓝伸出了手指头,示意大家看:你们瞧,我的大拇指是不是很有力气?但是,来一位高小的同学,我们比划一下,你用你的拳头来抵我的大拇指。
结果在场的高小学生个子都跟她差不多。即便比她矮的,人家的手伸出来也不比她小,完全没有对照效果。
大学生们都笑喷了,这个小初中生平常一直在他们面前充老大,关键时刻就漏气了。
田蓝咬咬牙,决定转换思维。
她伸手招呼高卫东:你过来一下,伸出你的大拇指。大家看到了吧?他的手比我大很多,他的大拇指也很有力气。但是,当我的手握成拳头,去跟他的大拇指对抗,谁输谁赢?
众人看着,开始起哄:是他让着你的。
田蓝哭笑不得:你们自己试验一下,看需不需要相让。团结就是力量,一根手指头再有力气也不是一个拳头的对手。同样的,我们来看这片玉米地。这些玉米杆子大家都看到了,低矮瘦小。但与此同时,正是因为它这个特点,所以同样面积的土地上,就能种植下更多的玉米。这样结果是什么?我们做一道数学,假设普通玉米一棵能结二两玉米,一亩地可以种植2000棵,那么产量是多少?
这个题目挺简单的,就连高小的学生都能喊出声:400斤。
好。当玉米变得又矮又小,那他一颗只能结一两半的玉米,但是一亩地可以种下3500棵,那么它的亩产量又是多少?
这题有点难度了,因为他们手上没有草稿纸,1.53500需要一点点时间才能得到答案。
高年级的学生们就展现出自己的优势了,高卫东率先给出答案:525斤。
田蓝笑着点头:没错,结果就是增产了125斤。正常情况下,如果玉米的品种选择得当的话,这个增产值可以达到30%以上。
她没夸张,这个时代的玉米一亩地能长2000株就算是密植了。老电影里的玉米地稀稀疏疏的,两棵玉米之间能停一辆自行车的场景不是田主疏于料理田地,而是种子只能长成这样。
在应用新品种之后,她说增产百分之三十已经相当保守,达到增加一半都有希望。加上生物菌肥的合理利用,产量翻倍很正常。
所有人都发出了哗然声。这么夸张吗?把玉米变矮变小了,反而产量增加了,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田蓝认真道:等秋天玉米丰收的时候,我们过来看结果。我做这个实验,就是想说明农业生产的另外一条发展方向,不提高单产,但提高亩产,通过密植的手段来增加粮食的总产量。
大家开始盯着那矮小的玉米仔细观察。看的人多了,发现问题的概率自然也相应增加。
立刻有人指出:你这个玉米叶子少哎,没有叶子做光合作用,它真的能长好吗?
田蓝高兴地点头:没错,玉米的叶片少,让植株变的矮小单薄,降低了占地面积,同时它有个好处在于可以增加通风透光性,反而有利于做光合作用。而且,植株矮小,就意味着它的整个生长期缩短了。这个好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
大家争先恐后:就能多种其他庄稼了!
地就这么一块,你用的时间短,给其他庄稼留下了更多时间。你省省,我再省省,加在一起说不定能够多种一季的作物呢。即便不是粮食,那再来一茬小青菜也能吃的挺好啊。
田蓝点头,又谆谆善诱:除此以外呢?大家再仔细想一想。
众人开始冥思苦想,最后还是大学生先给出了答案:提前收获玉米,避免后面气温降低了造成的伤害。
这是一方面。田蓝点头,还有一个我要说的就是整个生长周期缩短了,可以增加玉米的脱水时间。这样的好处在于什么呢?就是更好地适应了机械化收割。玉米要是很嫩的时候收割,它很容易被机械伤害到。这点,大家能理解吗?
众人点头。平常手工收玉米的时候,大家也是等到玉米籽儿够老的时候再收,这样也好保存更长时间。
田蓝笑道:我们都说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就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综合以上我们讨论到的方面,谁能说说今后玉米种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这回抢先举手的是一位女中学生,她归纳总结做的挺好:缩短生长周期,减少玉米叶片和单颗玉米占据的空间,增加种植密度,从而达到亩产上升。
田蓝笑眯眯地点头表示肯定:很好!
这可不是田蓝信口雌黄。
用密植玉米的方法增产,美国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
田蓝曾经看过一组数据,从1979年至2005年,这26年的时间,美国玉米单产增加了接近50%,生育期却从125天变成了115天,缩短大约10天左右。
在她穿越前,国内育种界也接受同样的理论十几二十年了。研究方向发生相应的改变后,效果斐然。
现在,田蓝想做的是将这时间再往前推20多年,让60年代的人也能接受密植玉米获得丰收的概念。玉米虽然不是我国的最主要粮食作物,但是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组成部分,玉米的丰收,同样对于整个农业布局意义重大。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