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暴殄天物啊。
可惜天物太多,连暴殄都来不及了。
还是赶紧整理笔记吧,尽快翻译成中文。有些专业名词真的太复杂,必须得翻字典才能给出准确的解释。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批评外挂同志不够贴心。起码得安排双语字幕呀。
看现在的情形,这活估计的他们自己干了。
方秀英还沉浸在震撼中。
原来飞机已经发展到这地步了。居然还有隐形飞机、超音速飞机,简直不敢想象。
她扭过头,询问田蓝的意思:咱们要不要再看一遍?
不知道陶处长究竟是从哪儿弄来的录像机。
这个大宝贝现在归他们使用,但凡播放过的课程都要录下来,然后重复观看,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全部变成文字和图像。
田蓝发出一声哀嚎,疲惫地点点头:好吧,再看一遍,有些内容我刚才也没顾得上。
麻省理工的课呀,那是钱老的级别才能驾驭的宝藏啊。让她这个自称的学霸去硬扛,真是太为难人了。
陈立恒提醒两位同学:出去活动一下吧,不然眼睛吃不消。
天天盯着电视机看,他现在都感觉看人模糊了。
这实在太糟糕了,军人的血液流淌在他身上,如果眼睛不好使的话,上战场其实挺不方便的。
三人结伴走出教室,在操场上缓缓漫步。
现在他们已经搬离了小楼,所在的地方应该是座军营,能看到很多士兵站岗训练。
时已深秋,晚风带着沁凉。
方秀英轻轻地叹了口气,感慨不已:没想到居然会找我来做这事。
按照她的家庭背景,这种敏感的事应该不让她沾一点边才对。
毕竟她家人现在都出国了。
陈立恒相当耿直:你英语好啊,你又是学理工科的,不找你找谁?别想太多,我党用人一贯不拘一格降人才。别说你们家这种莫须有的情况了,就是正儿八经的日本鬼子投降接受思想改造之后,不也在军事学校给大家当老师吗?
当年的哈军工除了苏联教师之外,剩下的外籍教师就是日本人了。有些人还是被他俘虏的,后来统一送到延安接受改造。再后来日本投降他们不愿意回去,因为有专业技术,就安排他们去军事院校教书了。
哈军工当时搞半导体设备,就有好几位老师是日本人。反正直到他和田蓝穿越到这个世界之前,他们都没离开中国。
不是国家不让他们走,而是他们自己不想走。
长期在中国的生活已经让她们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如果让他们回去,三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合,只会让他们无比痛苦,必须得革命。
他们更加愿意将精力放在教学上。
方秀英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看着弥漫出的白雾,微微笑了:也许吧。
田蓝笑着问她:怎么样?不后悔没出国了吧?
方秀英也很耿直:以我现在的水平,出国也上不了大学。你看人家的课堂都已经这么先进了。
田蓝眨巴了下眼睛,故意做出困惑的模样:不是我们的电视大学吗?
方秀英摇头,满脸认真地看着他们:别装傻了,你们真的相信有这样一所电视大学吗?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课程包罗万象也就算了,关键是课程会自己选择学生。我询问过大家,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只要我们对什么感兴趣,课程就会出现相应的内容。如果一间教室里有10个人,6个人喜欢文学,4个人喜欢数学,那么出现的肯定是文学课程。它以人多来决定投放的内容。
田蓝满脸惊讶,不是假装的,而是当真震撼。
原来面前这位同学已经不动声色地做过了试验。
她点点头,深以为然的模样:我也发现了。比方说我一个人在的时候,基本上放的都是农学课。可你们俩都是理工科的,你俩一出现,就会变成理工课程。
方秀英笑着调侃她:我怀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他们才把我找过来,好跟老九联手压制住你,不然这个飞行器制造就没办法上下去了。
田蓝眨了眨眼睛,大着胆子询问对方:那你怎么看这件事?如果没有神秘的电视大学,那我们又怎么能看到这些呢?难道真的是特务吗?
方秀英可不相信她的傻白甜,直接傲慢地翻了个白眼。
不会是我们的电视大学,我们要有这么高的水平,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迫不及待地想出国了。也不可能是什么特务搞破坏。他们要有这么大的能耐,为什么不直接占领了我们的国家?还要这样偷偷摸摸。
真是言之有理,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了。实力才是硬道理。
田蓝循循善诱:那你觉得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超自然现象。方秀英兴致勃勃的,听说现在苏联和美国都在研究超自然现象,就是特异功能。我们国家也有507所,就是搞这个研究的。我觉得我们遭遇的一切,就是典型的超自然现象。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田蓝震惊了,她甚至觉得方秀英说到点子上了。
关于外挂同志,其实自己了解的本质也并不比面前的女同学多。
她清清嗓子:那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这种超自然问题。
不怎么办。方秀英有种豁得出去的豁达,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呗。即便这是外星人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拿我们当实验品而已,那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提高自己的实力。等到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了,达到了他们的标准,说不定外星文明就会主动跟我们沟通。到那个时候,我们平起平坐,不管对方想干嘛,无所谓了。
田蓝竖起大拇指,真诚地点头夸奖:还是你敢想,有理有据。
听得她都觉得是真的了。
操场上的年轻人还在侃侃而谈,屋子里的陶处长则开始叹气。
耳机勒着他的耳朵真疼啊。要真有外星人在,还不如直接站出来跟他聊聊呢。
一天到晚监听这些人,他也觉得好烦。如果电视机真这么灵的话,不如等他打开电视机,就直接告诉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第147章八零知青不回城
唐永刚已经很多年没过圣诞节了。
在他的青少年阶段,在他上海求学时期,圣诞节是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学校还会举办舞会,所有人都欢聚一堂,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后来圣诞节不过了,他也离开了上海。
在漫长的岁月中,除了偶尔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圣诞节期间,西方国家发生事故和死亡人数的报道,以及借圣诞节的机会,揭露西方人民的悲惨生活,批判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把圣诞节变成购物节的丑恶用心之外,他再也没看过关于圣诞节的字眼。
时间久了,他也渐渐忘了。
没想到多年之后,他漂洋过海,来到大洋彼岸,居然又过上了圣诞节。美国人对待圣诞节的热情比他记忆中上海人民更热切。
也对,这毕竟是他们的节日,相当于他们的新年了。
包括他同父异母的富商弟弟唐沪生,也将他的豪宅装饰得灯火通明,好欢度这盛大的节日。
为了这场他期待许久的团圆,唐沪生还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的两个家庭全都聚拢在大宅里。
没错,他有两个家。
一个号称沐浴在现代文明社会,接受的都是最先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居然遵循的是大清律法,拥有一妻一妾。她们都是他的合法妻子。他们生下的儿女,自然也是唐家合法的继承人。
既往妻妾王不见王,他也厌烦女人之间的争斗,好像挑起这场争斗的始作俑者不是他一样,只另外置了宅子,让小老婆和她的儿女都搬出去。
现在,他找到了留在红色中国的大哥,终于获得了他期盼许久的团圆,当然要一家人齐齐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