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陈凯之的话还没有说完的,只见顿了一下,又继续道:“其实晏先生并不是厌世,只是失望到了极致,却又无力改变现状,便只好隐居山,如此遗忘那些不快。”
“方才学生在此作。”陈凯之微微一笑,看向晏先生,接着道:“这多是赞誉这山的美好,在此山隐居,实是人间的乐事,此乐何极,如此悠闲自在,心旷神怡,说句实在话,学生在这里呆了一日,也愿意自此隐在这山了。”
山的美好,早已在陈凯之方才的写得淋漓尽致,置身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致,那种悠闲自在的心境,实是令人神往。
众人俱是吃惊地看着陈凯之,似乎很意外。
晏先生微眯着眼眸凝视着陈凯之,倒是静静地聆听着,并没有要打断的意思。
陈凯之正气凛然地一字一句道。
“可是我却知道,先生身无忧,可心却有忧,先生虽在山,依然是有所忧虑的。我听说,什么才是古之圣贤?此人必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进亦忧,退亦忧。何也?不过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已。”
“晏先生人在山,可心里,依旧还是忧心着江山社稷,心忧着君王百姓,寄情山水,不过是表象罢了。学生读书时,也曾立下志向,要使天下真正太平,以微薄之力,而开万世太平,固然,这有些不自量力,诚如螳螂挡车、蜉蝣撼树,可学生一直在想,我读四书,入庙堂,既为宗室,亦是士大夫,在这世得到的,已是寻常黎民百姓的千倍百倍,我受这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人的供奉,若是清静无为,岂不是无耻之徒吗?”
“我曾听说过一句话,叫:士大夫无耻,即为国耻;养尊处优之人,安于享乐;食肉者,不问家国兴亡,这是何等令人羞耻的事。学生不愿做这样的人,也相信,晏先生虽在山,寄情山水,表面,是不问世事,不过是心怀惆怅,忧国忧民,而借这山水聊以**而已,学生和先生,都是一样的人,都心怀着天下人,只是先生垂垂老矣,经世济民,终究是有心而无力。而学生还年轻,还不至于心灰意冷,所以只好试一试,慢慢摸索和寻出一个可以经世济民的方法,即便到时被撞得头破血流,那也无妨,至不济,也不过是粉身碎骨而已,若是有幸,能留下老残之躯,到了那时候也只好和晏先生一样,怀着这忧国忧民之心,寻觅一处幽静之地,隐匿不出了,以山水自娱,可…我也相信,真到了那一日,学生在这美好的山,享受着悠闲自在,可心里……当真放得下吗?”
这是一句反问。
放得下吗?
放不下的!
陈凯之已经给了答案。
圣人的道理,固然有被许多歪曲之处,可本质而言,齐家治国平天下,追寻古之贤达、经世济民的精神,其实早已铭刻在了骨子里。
儒生们可能迂腐,甚至可能愚蠢,更有人卑鄙,可那四书五经里,无数的圣贤教诲,在夜深人静、微风徐来时,无论这儒生是高居庙堂,还在远在江湖,是夜夜笙歌,又或者是家徒四壁,这经世之心,怎么可能舍得下。
这如一世,那一句‘卖着白菜的钱,操着zhong南海的心’一样,看似是在讽刺人的不自量力,可任何一个能够连绵不绝的明,恰恰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人才能延续啊,若是人人自扫门前雪,哪里还有所谓的明存续。
晏先生的表情,已是越来越古怪了。
他望着陈凯之,眉头微锁,似乎陈凯之的话,勾起了他许多的心事,尤其是那一句,陈凯之自称自己还想试一试,即便撞个头破血流,至多也不过粉身碎骨,他竟是默然了。
晏先生的面容里,看不到任何的表情,可若是细细观察,却能发现晏先生的精神,却略显萎靡。
倒是一旁的陈如峰,眼角竟隐隐有着泪光,这番话,是陈凯之自己的陈述,又或者是在猜测晏先生的心思,可是,却正说了他最心底的触动。
为什么山,为什么不问世事,只是因为灰心了,因为心怀大志,却是撞了个头破血流,因为明知无力去改变,所以才会选择山,才会选择追寻自己的悠闲自在。
可是……虽每日都很悠闲,可有时,心底深处,又何尝没有午夜时辗转难眠,不经意间惆怅叹息呢?
这也是在说他啊。
王庆书的心里不禁叫了一声,这小子好厉害,他忍不住道:“胡言乱语,你不知晏先生,不要胡乱猜测。”
陈凯之则是朝他一笑:“嗯?你的意思,莫非是晏先生并非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人?”
“……”
嗡嗡……
王庆书的脑子有点发懵,却在下一刻,猛地心里咯噔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