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小姐的贴身家教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宣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话音落下,半晌,现场的人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王庸念的是一首诗!

什么最后的时刻,什么遗嘱,全都是诗文!

只是,王庸想要借此表达什么呢?

有人刚想开口提问,却见王庸蓦然转身,回了警局。

紧张惶恐了半天的张队,听到最后只剩一头雾水,也跟在王庸身后走回警局。

办公室里贴在窗帘上偷听的局长,此时终于长出一口气。

还好,只是一首诗。差点被王老师吓出心脏病。

只是局长要是知道这首诗的来历,恐怕当场就得犯病。

这诗,来自北岛。是北岛为了纪念一位在那场运动中为真理献身的朋友所写,全诗重点就在于那句“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天空寓意着干净与自由,绝不跪在地上,表示作者的不屈与决心。

整首诗字里行间,传达的全都是铮铮铁骨与抗争到底的决心。

也就是说,王庸借用这首名为《宣告》的诗,在阐明自己的态度。

绝不妥协!斗争到底!

“我好像有点明白王老师的意思了。各位,不聊了,我得回去写稿子了!”一个中文系毕业的记者很快就领悟了王庸意思,挥手告别。

“这诗听着耳熟,我百度一下。嚯,果然如我所料!各位,我也赶紧回去写稿子了!”又一个记者闪人。

“我太喜欢王老师这个回答了,这是典型的文人式答案!我也得回去好好剖析一番了!”一个文学爱好者满脸兴奋的走出警局大门。

一眨眼间,堵在门口的一群记者走了个精光,只剩下那个n的记者一脸茫然。

刚才王庸说了什么?为什么每一个字他都能听懂,但是连在一起就不懂了呢?

该死的华夏文化!看来得找个专业人士解读一下了。

n记者无比愤懑的也走掉了。

之前还乱哄哄的洪城分局,瞬间陷入安静。

躲在办公室里的一群领导小心翼翼探出头:“真的都走了?”

门卫侦查了方圆五百米的街道,最终确认:“走了,没有一个人滞留。”

“呼”,洪城分局领导们长出一口气。

“还是王老师仗义啊!啥也别说了,今天咱们就破例违规一次,请王老师吃点好的去!”一位领导提议道。

局长目光闪了闪,没同意也没反对,显然默认了。

只是当一群人兴致勃勃邀请王庸出去吃饭的时候,却被王庸拒绝了。

王庸拒绝的理由很简单:现在风口浪尖上,他要是出门被人看见,会给洪城分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给他随便打包带回点什么鱼翅、海参、燕窝的就行。

这下可把洪城分局一干领导感动的涕泪横流。

这么处处为人着想的名人,他们还是第一次见!现在哪怕一个三线小明星都架子摆得十足,王老师这种世界级的名人却如此的善解人意。

呜呜,简直太感动了!

一群领导们百感交集的走了。

剩下王庸一个人呆在羁押室里,看着分局那群领导直摇头。

抓紧吃点喝点吧,怕是过了今晚你们就没心情吃喝了!

翌日,记者们半夜写出来的稿子终于面世。

一份份标题醒目的报纸带着浓浓的墨香,出现在街头小巷每个人的手里。

《王庸狱中发出宣告:绝不跪在地上!》

《王庸打人事件的独家内幕》

《仗势欺人还是另有苦衷?王庸用一首诗宣告心声》

《家长控诉与王庸自白,到底该信任谁?》

一个个典型uc式风格的新闻标题,当即就吸引了人们争相观看。

“昨天文章书院家长们都那样控诉了,我还真不信王庸能洗出什么花儿来!”一个年轻人不信的买了一份报纸,道。

“我倒是觉得王老师是冤枉的,文章书院的院长可不是什么善茬,以前名声差得很。”另一个年轻人则反驳。

“网络社会不要太早对一件事情下判断,总之多看多听多想,错不了!”一个大叔一边教育着两个小青年,也伸手买了一份报纸。

一大早,洪城各大报纸就直接卖脱销了。

而网络上,相关的新闻也被推送到人们眼前。

人们对于王庸这首特别的诗,褒贬不一。

“我觉得可能真的有什么内幕是还没披露的,王老师这首诗可是满满不屈之意啊!”

“嗨,坐了牢的哪个不觉得自己冤枉?顶多王庸比别人会作几句诗而已。反正我昨天看了书院家长的哭诉,觉得王庸挺可恨的。那么多孩子被他折腾的上不了学,这不是造孽吗?”

“唉,也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真是一点不错,名人一句话就能让几百个学生无学可上。想想真的挺不寒而栗的。”

“你们怎么就认定一定是王老师的错呢?文章书院可是有过前科的!”

“人家书院院长以前开过戒网瘾学校,就叫有前科?那你小时候还尿过床呢,你算不算有前科?相比起来,王庸的前科恐怕比文章书院院长的前科还要多,还要恶劣十倍!”

“就是,就是。王庸刚出道的时候可是没少得罪圈里人,哪个名人没被他骂过?现在不过故技重施而已。你们这些被他蒙骗的人,睁大眼睛吧!”

网友跟水军鱼龙混杂,将舆论风向带的不知道偏到了哪里。

到头来,竟然变成了网友跟水军之间的撕比,至于事件原本的真相反倒是没多少人关注了。

王庸一首模棱两可的诗,轻而易举将此事推往“高烧不退”的热度。

而这恰恰是王庸的意图。因为事情闹得越凶,就越利于王庸一管到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