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明从温暖的被窝里探出头,又拉过被子盖住头。双眼紧闭,宋公明打了个大大的哈欠。片刻后,睡意开始退去,宋公明的脑袋开始快速运转起来。脑海第一个感觉是‘不能这么下去,不然要起晚了’。
老婆的被窝已经空了,揉着眼睛和脸颊走到客厅,宋公明听到厨房木门里传出食材入油锅的声音。应该是自家老婆正在做早饭。果然,等他洗漱出来,炒鸡蛋,鸡丁之类的食物就摆上桌。
三个孩子吃着他们去食堂买来的油条,吃着老娘做的早饭,吃完了背上书包就跑。完全没想到老爹就要下乡去了。看着这群小东西活蹦乱跳的背影,宋公明就担心他们不会长大了也这般模样吧。
“你要去多久?”宋夫人问。
“一个月吧。放心,我中间还会回来。”
宋公明经常出差,宋夫人也习惯了。她知道这种出差的日子可以走的晚些,放下筷子说道:“妇联的姐妹想着通过圣人给官家上一份贺礼,恭贺官家五十大寿。”
自打福州起兵,秦玉贞被赵嘉仁安排军属后援会主席的职务。现在秦玉贞又兼任妇女联合会主席的职务。女性们的丈夫儿子在前线打仗,心中自然是极为不安。有了军属后援会这么一个组织,的确让女人们找到了组织。大家都知道赵太尉在亲自领军,看到赵夫人出现在大家面前,便是没有更新的消息,至少也有一种‘我不孤单’的自我认知。
军属后援会以及妇联或多或少帮着女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到赵夫人变成秦皇后,上层女性们更希望通过这个会议见面。帮着丈夫打听些消息,打听丈夫是不是在外面有女人,帮着孩子询问一下学校的情况。
“你们能通过圣人给官家送礼?”宋公明眼睛一亮。赵嘉仁推行唯物主义,还是发自内心的推行,并不是那种装模作样的口号。在多次严惩以及多次下旨之后,没人敢在赵嘉仁的生日那天上什么‘祥瑞’。官家的手段很简单,下级给上级送礼,查出来就是渎职犯罪,送交法院审理。
大家知道赵官家的态度,所以宋公明这种高级别学社成员更希望能够直接送礼给赵嘉仁。除了希望得到赵嘉仁的青睐之外,宋公明的确想表达自己的心意
“我们也只是商量,圣人极少收我们的礼物。更别说转交给官家的礼物。”
“不用怕,你们只管去试。”宋公明说道。
“为何?”
“官家今年是五十大寿,圣人又儿女双全,想来是很想庆贺一下。就算送不了礼物,大家联名写张贺卡也不错。”
吃完饭,宋公明到了约定的出发地,空地上已经站了三百多号人。这帮人都背了帆布书包,穿着远行的制服。胸前的牌子上标明职务和姓名。大宋学社江宁府分会助农贷款组xxx。
“同志们,我们这次是要为地方父老提供青黄不接时期的相助,大家要做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相助,能让很多人摆脱贫困与痛苦,能让他们摆脱沉重的债务。请务必谦虚谨慎,拿出大家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来。大家要根据百姓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面对问题,而不是按照我们想象出来的农村,居高临下去做百姓的主……”
简短鼓舞完成,队伍分成好几个小队,向不同方向出发。去年宋公明向西边去,今年与知府陆非知谈话之后,他再次选择西边。有了去年的经验,一路上顺畅许多。在村口与其他小分队告别,宋公明跟着分到这里的队伍直奔村里村长的家。村长是个退役军人,去年大家合作的就不错。
见到宋公明前来,村长欢欢喜喜的迎上来,“宋会长。我盼你就跟盼及时雨一样。你可是来啦。”
“今年庄稼长势如何?”宋公明问。
“宋会长从村外过来,肯定是看到庄稼长势,也就那样吧。”提起村里的粮食,村长就忍不住摇头。叹息片刻,村长抬起头直接说道:“宋会长,村里面都在说,我们离农场这么近,能不能让农场收了我们的地。瞅着农场庄稼守城那么好,我们急得慌。”
“你们村里七成地都是地主的吧?”宋公明来之前,看了有关这个村的数据。
“差不多。不过我已经和村里的地主商议过,只要他们肯把地卖给官府,大家就一起过好日子。”
“他们答应了?”宋公明露出的讶异的表情,他真没想到事情竟然发展到如此地步。
村长重重摇头,“没有。地主们说,农场只收年轻小伙。他们把地卖了,万一官府翻脸,他们可就亏大了。”
“然后呢?”宋公明越来越有兴趣了。
“我和村里人开了好几次会,大伙想让官府把我们一并雇走。年纪大的人下地不行,还可以采采桑叶,养养蚕。给大家做个饭,或者看守果园。”
“你们想让官府雇你们整个村所有人。你们只用完成交给你们的事情就好?”
“对对对。”村长觉得宋公明抓到了关键,鸡叨米般连连点点。
又聊了一阵,宋公明就从村长这里告辞。出来之后,分到村里的四个年轻人中领头的忍不住说道:“宋,会长我觉得村里面的想法不错。”
“你……”宋公明欲言又止。迟疑了好一阵子,他才继续说道:“你们留在村里,好好把分给你们的差事办了。现在青黄不接,想用钱的人定然不少。你们可得小心,不要让那些人说是把钱用在耕地上,其实干了别的事情。”
交代完了这个,宋公明住了一晚,第二天就直奔下一个村子。村长依旧是如同见及时雨般迎接宋公明,这个村子距离大农场就远了些,不少村民甚至还记得宋公明,见到之后也上来搭话。
之后几天里,宋公明向西越走越远,所到的村子里和他打招呼的人也越来越多。凡是家里有人在大农场的,便是当佃户也不至于和以前那样每年靠借贷撑下去。距离大农场越远,有机会去农场的家庭人数就越少。去农场的机会越少,靠借贷为生的家庭就越多。
到了接近大地主核心地区的村落,当地村长的问题已经变成,“宋会长,我们听说在江北有新开辟的农场?”
“的确有。”宋公明答道。朝廷的税收制度让不事生产的地主们承受着极大压力,卖地的事情并非只有江宁才有。
“我问过在农场的战友,他们说江宁这边的农场真的不招人了。能不能安排一些村里的人去江北的农场。”
“你在河南打过仗,觉得河南那地方如何?”
“别提这个了。宋会长,我知道官家想移民。我当年要是肯离开家,怎么会跑回来当村长。我不少战友往来的信件,他们都在河南那边当了官。唉!”
宋公明也很无奈,他只能说道:“既然大家不肯走,这地又不能突然变大。我也没办法。”
“现在大家都想去农场当佃户。宋会长,这里的百姓都念着你的好,说你用那么低的利息给大伙钱粮,是及时雨。若是宋会长能让我们当了官府农场的佃户,你就是大伙的恩人。”
宋公明听村长说的动情,心里面也很是感慨。只是他知道农场的规矩是官家定下的,不少官员想将自家远方穷亲戚送进农场,农场都在拒收。宋公明早就把自家亲戚通过移民安排好了生计,才不愿意自己在这里当那出头的椽子。便解释道:“这事自有农场做主。我说了不算。若是我能帮上忙的,就是移民北方。村里相亲若肯到北边,是朝廷给大家出路费。到了北方之后,安家什么的,也是朝廷相助。”
这话虽然发自内心,宋公明看村长神色,就知道自己这是鸡同鸭讲。最后宋公明交代村长,不妨多给村里百姓说说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