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粉碎机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二四七章 帝国的反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大王,徐督以唐邓两州版籍上奏请朝廷裁处。”

赵不弃小心翼翼地说。

冬日初升的暖阳下,小西湖的残花败柳,薄冰残雪间,摄政王斜卧软榻,漫不经心地拿起徐庆献上的唐邓两州地图,旁边他心爱的林妃披着白色皮袍,在香炉内飘出的香气中优雅地抚琴,远处长公主殿下正逼迫大宋皇帝陛下练拳,可怜的弱质少年在他那暴龙一样姐姐凶残的目光中,奋力地挥动那瘦弱的拳头,几个赵构遗留下来的妃嫔正在长廊间说笑走动着……

呃,这就是摄政王的日常生活。

“告诉徐庆,本王之前早就已经说过了,北伐收复的土地,谁收复的划归谁,唐邓两州既然是他收复的,自然也就划归他属下,以后这种事情无须再问。”

杨丰放下地图说道。

徐庆光复唐邓在政治意义上的确振奋人心,毕竟这是绍兴和议之后大宋第一次光复故土,但军事上并没多大意义,顶多是让大宋与金国边境稍微向前突出了一点,而且短期内徐庆也没有能力继续北伐。他之所以能够轻松夺取唐邓,那是因为金军主力都在东边盯着红巾军,而且在当初杨丰的三百勇士北伐之后,唐邓两州老百姓早就做好准备就等着王师过去了,徐庆的大军一出枣阳唐州百姓就造了金军反,所以才仅以两千人的伤亡,就光复了唐邓两州之地。

但接下来金军就不会让他这么轻松向前了,毕竟他再向前就是许昌甚至洛阳汴梁了。

而徐庆的兵力也不足以支撑他继续向前,他的部下核心就是三万岳家军老兵,之前有大别山屏障,不用担心侧翼的防守可以全军出击,但夺取唐邓之后再向前就必须面对三个方向上的攻击,三万人没有这个能力还继续向前进攻,除非淮西的岳超和徐州的红巾军同时出击,在河南和金军来一场决战,否则单独他一路也就走到唐邓为止。

但决战的话……

“传旨,晋徐庆开国公,命他将所部阵亡将士名单送来,然后刻入忠烈祠,赐名徐庆所部为忠武军,以朝廷名义犒赏忠武军钞十万贯,再以本王名义犒赏忠武军地瓜十万斤,玉米种子一万五千斤,棉花种子一千斤,另外赠送农业技师一批。”

杨丰说道。

十万贯钞不值一提,那是他新成立的帝国银行自己印刷的铜本位制钞票,毕竟他正在大批量铸造铜炮,就得尽量把货币向纸币转移,然后省下铜来铸炮。

但种子就很宝贵了。

哪怕他今年在北方又一次大丰收,这些种子也依然仅仅是刚能满足自己地盘的普及,江南也才刚刚开始获得地瓜,主要是地瓜这东西容易种植,随便去地里扯根地瓜秧就能算移种,而玉米棉花之类,哪怕江南各地也还没有普及。

尤其是玉米。

这种东西的种子,实际上只有杨丰自己的土地才能产出,毕竟这东西必须得经过育种才行。

因此徐庆的战功赏赐这东西可比真金白银更强,当然这主要是他想引诱更多人加入到北伐行列,比如说最渴望获得这些东西的吴家军,话说那西南山区可是中国第一大土豆产区,更别说还有地瓜了,而之前川陕的山区想吃饱饭可不容易,有这两样东西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饥荒了。

杨丰就是要挥舞良种的鞭子然后摆上地盘的蛋糕,鞭策着那些军阀们自己去北伐。

“臣尊旨!”

赵不弃忙说道。

“再传旨给王胜和萧凛,告诉他俩本王需要登州,另外再传旨给梁兴,让他配合一下这两人。”

紧接着他对岳雷说道。

后者立刻行礼然后掉头也走了。

杨丰不会进攻河南的。

因为进攻河南并不能给他带来实际的利益,根据之前他和金国达成的默契,金军早就后撤到了曹州至亳州一线,中间数百里区域的老百姓全被他弄到自己的地盘上了,剩下完全一片无人区,另外还加上黄泛区,他干嘛非要进攻河南?哪天金军把花园口一扒他就傻眼了,更何况他还有另外一个好地方急需拿下。

山东半岛。

或者说用来登陆辽东半岛的跳板登州。

“大反攻的时代开始了!”

摄政王端起旁边的茶杯一脸深沉地叹息着。

就在这时,一个鲜嫩嫩的小萝莉从不远处跑过来,一身小皮裘裹着,看上去就跟个毛绒玩具般,低着头做无视他状,然后直奔他的林妃而去。

“淑真,也不来给姐夫行礼!”

杨丰端着茶杯做说道。

“淑真见过姐夫。”

后者无奈地转头,向着杨丰行礼说道。

“乖,过来姐夫给你量量是不是又长高了!”

杨丰满意地说。

然后原本历史上南宋仅次于李清照的才女,现年只有七岁的小萝莉朱淑真,就毫不犹豫地直奔着她表姐,也就是摄政王当街强抢的林妃去了,搞得摄政王在后面也是一阵忧郁,而就在这时候,他的弟弟岳雷到达皇宫内一处特殊房间,向一名宫女下达命令,这名穿着古典长裙的宫女,立刻在身旁桌子上坐下,然后在面前一台机器上按动了按键……

呃,这是无线电报机。

身处临安的摄政王如何能够及时地掌控两个国家?

很简单。

无线电报就可以了。

他在自己的军火库内总共储备了二十台老式无线电报机,各处镇守使和大宋的四大巡抚一人一台,有什么旨意直接发报,地方上的重要事情同样及时向他发报,无线电波在一一四三年的天空连接着他和自己的地盘,向所有他的臣民传达他的意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