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支队伍去接防,洋人并无抵触,又有之前都统衙门打下的良好基础,接收工作十分顺畅。袁慰亭电折已至,津门一切安好,百姓安居乐业。到了这时,天佑帝也不得不承认,赵冠侯当初在津门成立都统衙门维持治安是个妙笔,否则的话,津门的元气,绝不会被保持的这般好。
如今京城洋兵已退,两宫就要考虑回銮。按着慈喜的想法,是很想在山东再过一个年再说。她年事已高,加上抽大烟,人已经变的越来越懒,精神大不如前。贪图安逸,畏惧辛劳,一想到火车往返,就有些抵触。
可是京里,庆王再三催驾,行在里的文武大员,也在催驾请行,她想来不走也是不成了。
韩荣、王文召,皆赐紫缰,此为入,在两翼警戒,而步兵则沿铁路两边站开,手持步枪警戒。
汽笛长鸣,火车开动,太后的花车自济南出发,开始向直隶方向前进。刚刚抽足了鸦片的慈喜,坐在车窗旁看着窗外景致,回想去岁逃难情景,再看如今,车内的各色布置一入皇宫。仿佛自己去年并非逃难,而是出游。加之条约议成,洋人不提结束训政之事,自己还能独掌权位,心内更觉顺畅。饮水思源,不由又想起受困于榆林堡,无粮无水时的情景,忽然问道:
“咱那只猴子哪去了?”
李连英忙在旁道:“赵臬台在前车呢,他身上带着刀,不能到这节车上来。”
“怕什么,想当初在怀来,我和皇帝在县衙门里,他站在门首提着刀保驾,这不就是眼前的事么。那时候要没有他,我们还不知道是个什么下场,皇帝,你说是不是?”
“亲爸爸,您说的是。”
“让几个女眷躲避躲避,连英,你把小猴子喊来,让他在这保驾。当初他保我们去山东,今天他保我们回京城,这叫有始有终,不能忘恩负义。若是不记旧恩,何以君临天下?”
时间不长,赵冠侯从外进来,但是刀已经解了。慈喜一笑“没关系,你现在虽然是文职,但依旧带兵,带刀是应该的。赵冠侯,我方才往外头看时,发现一件事啊。你的兵,怎么头上都没留辫子?”
“回老佛爷的话,臣的兵穿的都是新式军装,戴的是盖帽,背着背包。一留辫子,帽子就被顶起来,全无军人威仪。如果放下来呢,又被背包挡着,很不方便。咱们既然要学西法练兵,就要全按洋人的规矩来,连带他们七天一洗澡,半月一理发,都是洋教习定的规矩,臣不敢违反。”
“哦,是洋人的事啊,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其实人家洋人说的也对,时候变了,规矩也得改。像是你那警查习艺所,过去不也是没有么?我看你这警查和消防队就很好,回到京里,京城也要照样设置。另外,现在有人跟我耳朵边上嘀咕,要变法,要革新,你个洋人打交道很多,洋话说的也好,能看的懂洋人的书,我信的过你,你来说一说,这法是该变还是不该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