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渡灰尘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十四章 破大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小丫头看见奶奶出去了,板凳也不玩了,她也跟着奶奶进厨房了。

张爹隔着没关的房门,看见小孙女把老伴摘好的韭菜扔的哪都是,

就走过去,跟小丫头说:“走了,跟爷爷去溜溜了。”

小丫头一听溜溜,就张开小胳臂,说:“抱抱。”

张爹就抱着小孙女出去了。

张三走到厨房,帮老妈摘韭菜了。

现在东北这嘎达气温还不高,韭菜刚长出二三寸高。

张妈割回来的韭菜里边,就带了不少草沫子。

这样的韭菜,摘起来正经挺费劲呢。

张三跟老妈好容易摘好了,老妈就用菜刀把韭菜给切成小段了。

她把切好的韭菜,装到一个盆子里了,

又往里打了几个鸡蛋,撒了些盐,就在那搅和上了。

张三一看,这个简单呀,咱能干呀,就把老妈的活给接过来了。

张妈就去和面了。他一边和面,一边对儿子说:“王娟要是回来,你也别破大盆——端着哈。”

张三听老妈这样说,就只能苦笑了。

感情老妈还以为自己是那个能给家三瓜两枣的有出息的儿子呢。

岂不知自己是让人家给扫地出门的呀。

看来老妈对自己的期望还是那么高呀。

人家张大乏的儿子都能有出息了,咱能让老妈失望吗?这个好像真不能呀。

乏,就是没啥能耐的意思,大乏,就是啥也不是的意思。

张大乏名子叫大力,别看他的名子挺威武的,

可他还真就没啥力气。

他小时候身体就不好。

后来在他十岁那年,又被生产队里的马给撩了一噘子,把他的右胳臂给踢折了,

脏腑也伤了,好悬没要了他的小命。

等大乏好了,他的右胳臂也伸不开了。

在生产队只能干点轻活了。

生产队给他记半个工分。

那时候,人们管这样的大人或半大孩子叫半拉子。

等大乏长大了,顶着这么一个外号能好找媳妇吗?

当然是困难了。好不容易找了个腿脚不好的女的成了家,

这才算把终身大事给解决了。

别看大乏干啥啥不中,可他的儿子却长的人高马大的。

他比张三还高,差不多能有两米了。

身大力不亏,还能吃辛苦,又学会了木匠活。

一来二去的就把家给过起来了。

后来在省城里开了个规模挺大的沙发厂,

出来进去的都开上奥迪了,他也就成了村里的头面人物了。

张三想到这些,就暗暗的咬牙。

他想:“人家张钢都能把家过起来。

俺张三咋就不能呢?咱必须让爹妈过上好日子呀。”

对了,张大乏的儿子名子叫张钢。

张妈和好面了,看见儿子还在那跟馅子较劲呢。

就说:“行了行了,都让你给搅和卸汤子了。”

这才把张三从立大志的状态中,给拉回来了。

娘俩很快就包了两盖帘的饺子。

饺子包好了,张爹也领着小孙女回来了。

小丫头嘴里还叼着个用柳条拧成的叫叫,嘟嘟的吹呢。

她的小手里还拿着两根榆树枝子,上面结满了榆钱。

张三一看,就乐了,这下上老榆树精家串门子的借口找到了。

他就对老妈说:“咱明天整点榆钱粥喝呗。”

老妈一听就同意了,这件事就这样定了。

做榆钱粥,这还是跟逃荒来东北的sd人学的呢。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遇到了大灾荒。

再加上有些领导的瞎指挥,使的灾荒更加严重了。

那时候,好多省份都饿死人了。

张三听爷爷说过这个事,直到现在他也不能理解那段时期的好多政策。

秋天庄稼都成熟了,偏偏不让秋收,搞什吗深翻地,

把粮食都扣到土里了。那时候的领导,得喝几碗苞米香,才能下这样的命令呀?

还有后来的农业学大寨的运动。

咱学学大寨那种拼搏精神就得了,

非得学人家的做法。人家大寨是七沟八墚一面坡的地形,

他们不修梯田,哪来的田种呀?

可你东北平原哪来的山呀?

让社员把良田挖掉,用土堆成山,再在人造山上修梯田,

这得多聪明的脑瓜子,才能想到这样的主意呀?

那时候,从关里逃荒的人们就是在春夏之交这个青黄不接的时节,来到东北的。

东北的亲戚家也没多少余粮呀,就只能挖些苦麻菜,噜点榆钱,掺点苞米面做粥对付了。

总算把那段苦日子给熬过去了。

这些到达东北的人们,都是幸运的,好多逃荒人都倒在路上了。

所以说,榆钱,苦麻菜啥的可是积老德了。

就在张三胡思乱想的时候,饺子煮好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