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海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四十二章 拒婚与拒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老毛病了,无妨。”

“臣有肺腑之言,请陛下接纳。”

“说吧!朕等了你一天,你才肯对朕掏心窝肺。”

“朝廷的中枢在大将军府,陛下即使要直接行使君权,面子上也不该绕过大将军。四府定策乃朝廷法度。”老郑也不管刘宏有没有听明白,对制度的破坏,必然会削弱朝廷中枢的权威,届时地方上还听不听中枢的话,就难说了。

“皇后与大将军那里,朕会去分说的。”

“陛下,这样说吧。何大将军始终是储君的舅舅,系带是骨肉亲情,那是臣万万不能比拟的。臣还是那句话,陛下要用臣,臣就在大将军府听用。”

“怎么啦?朕要用谁,还要看何进的脸色?”

“臣是武将,大将军是武将之首,军令最忌讳出自多门,各立山头。军令出自多门比之政令出自多门危害更甚。久而久之,从朝廷到地方,山头林立,再也无法统一号令。”

“有这么严重么?”

“有!强干弱枝,中枢需要有强军,这是朝廷公论,陛下要掌握军权,要么选用外戚,要么亲自掌控,断无让臣分大将军之兵权的道理。臣可以募兵为陛下平叛,尤其是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分属楼船将军府职责。但臣终究不是外戚。”

“明俨,你这是甘做何进的掾属?何苦呢?那个三角形才是最稳固的,这句话还是你儿子教会刘辩的。朕需要你成为第三股朝野势力。”

“陛下,犬子无知,儿戏之言不能当真。自臣从海外归来,纳贡称臣那一刻开始,臣就是只是陛下的臣子。臣之意是,陛下要调兵遣将还是要像平张角之乱时那样,至少也让大将军走走过场。臣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太子将来还需要大将军保驾护航,陛下还是要给大将军留点脸面,不然以后就真的无法驾驭底下的骄兵悍将了。还是说,陛下打算将字孝武皇帝以来以外戚为大将军,总领兵事的祖制改一改?”

“那不行。朕怕!”刘宏这一刻没有犹豫。外戚掌权不是没有危害,但好歹自王莽之后,皇帝和地方豪强、士人各家都像防贼一样防着外戚。跋扈如梁冀,也就敢行废立事,皇位终归是刘家的。

“所以,陛下打算与臣联姻,也是对祖制的破坏,何氏是屠户,非显族,当一当外戚无妨,根基浅。”老郑言下之意就是说:何进是屠户,根基浅,但刘宏你不怕咱郑氏几万战兵?当外戚,你能放心?

那只刘宏很直白地道:“老袁隗家还有十万家兵呢,朕何曾担心过。晋阳王氏也随时能拉起几万人。”言下之意是,刘宏压根不怵你郑氏。

从未试过被人打脸打得这么舒服,老郑欣慰自己与陈大侠施行几年的乌龟策还是有效果的,至少没引起皇帝的重视。

“所以,万年就嫁给郑熙那小猴子了。再拒绝就是不给朕面子了。孩子还小,时间还长着呢。”

老郑被抢白一空,再也无法推辞,心中纳闷。

而在洛阳侧东南角,大将军府。

大将军何进在郑泰等人的提醒下,终于意识到接待海内名儒郑玄是需要用上最隆重的礼仪,以示礼贤下士。

何进特意先将官服、木杖送去,按足《周礼》给年满六十的郑玄面子,表示“六十可杖于乡”。

郑玄却不穿官服去见何进,但是却依足《周礼》持杖去拜见何进。

何进又依足《周礼》给郑玄上案几,以示意礼贤下士和守礼敬老。

郑泰见郑玄没穿官服来,就知道郑玄不会答应出仕。

果然,无论何进如何挽留、袁绍等人如何劝解,郑玄都说要回乡侍奉老父,无心仕途,此次入洛,就是要专门答谢大将军何进的赏识。

何进的门客最近几年的平均素质提高了不少,当即有人认为郑玄给脸不要脸,以学术发难。

郑玄如何会怵这群三四十岁的“孺子”,他在被名儒马融追杀的时候,这些人怕还没出生。

当即一场“请教战”在何进宴席间进行。

郑玄:“还没请教?”(你丫谁呀?)

文士甲:“教上教。”(懂礼貌吗?你先说!)

郑玄:“先请而后教。”(让你先说是让棋,然后我再说,是给你指导。)

文士甲:“教后而先请”。(还是你说了我再说,就是瞧你小样有多牛。)

郑玄:“先请而先教。”(请你先说吧,你废话忒多。)

文士甲:“后教而先请。”(我等会说,还是你先吧,等下输了怕你赖账?)

郑玄:“再说我就要教了?”(有种,那老夫就说啦!)

文士甲:“哎?不许教,本夫子…”(嗯?你老不死想占我便宜?不许乱说,我要你教吗?)

……

能在学术上压制郑玄的人还没出生呢!后来压制郑学的王学,还是因为与皇族司马氏的政治支持才盖过郑学的风头,司马一倒,王学就瞬间没落了。

舌战战况过激,宴会的名士如痴如醉,毕竟郑玄能说这么多话,是极为少见的。反正伺候叔祖爷爷一同进大将军府的郑熙三宝和众小都没见过。

一整天的时间就在辩论中消耗殆尽,虽然何进还不死心,可郑玄辞别后一头扎进老郑府中不出来,他也无计可施。况且,宫中的“剧变”让何进再无半点心思将精神花在郑玄身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