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逆袭吧厂狗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96章 我老板的格局有辣么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两人确定了合作关系,一下子就从朋友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不过两个人都没有什么自知之明,继续愉快地聊天。

高洵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他并没有给出自己的计划,而是准备好好研究一番,再给出一个可行性计划。

毕竟杨总每个月都承诺了五亿资金的支持,有了这么多资本,如果他还做不好汽车研究院的事业,估计最后他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的。

所以他对研究院的工作很认真,这种认真程度让他无法对重大工作计划张口就来,而是需要好好准备和论证之后,才做出真正的工作计划!

不过他还是觉得,有必要和杨总深入交流一下,看看杨总对今年汽车研究院的发展有什么想法。

“杨总,对于汽车研究院的事情,您这边有什么预期?我是说,本年度。”

高洵此时这么问,就是在探测杨不凡的底线了,看看在这位杨总心里,今年投入了这么多钱,是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水平。

高洵觉得,自己如论如何也要把这份极具挑战性的事业做好,至少要超额完成杨总的预期才行。

哪知道杨不凡听到这话,明显迷糊了一下,显然他根本还没想这个问题。

于是杨不凡开始现场思考,一边想一边喝可乐。

过了不到半分钟,杨不凡就开口了,显然很多设想杨不凡之前就想好了,只是终于找到了执行人,这才全盘托出。

“咱们不说本年度的预期,我知道很多研究性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华为的5g难道是一年半载就研究出来的嘛,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这个我懂。不过我还是希望今年能够把研究院的班底打造出来,花多少资源,也要把让研究院拥有一支全球最强的研发团队,每个月五亿,不管有没有成果,我都认了!”

高洵听到杨总这么上道,心里顿时就松了一口气。

毕竟他太清楚很多老板的急功近利了,很多老板考虑的是资金的回笼速度,所以在市面上的大多数企业都比较关注短期利益,而不去关注长期投资和战略布局。

甚至很多资本控制的上市控制更操蛋? 董事会看的是什么? 看的就是业绩,因为业绩直接涉及到股价? 涉及到了利益。

而那些决策事情的职业总裁或者经理人? 考虑的是自己的地位和上市公司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谁去做长线战略投资,可能投资还没结果呢? 决策人本身就被干翻了? 长此以往,哪个敢不关注年度甚至季度业绩,最终造成大多数公司都变成了短视企业,什么挣钱快? 什么能涨股价就搞什么。

当然了? 战略这事情跟老板的格局也有很大关系。

国内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那就是联想和华为的巨大对比。

曾将的联想如日中天,是所有国人眼中的民族企业,在九几年it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行业的顶端核心,而那时候的华为还在靠倒卖点设备赚差价呢。

而那时的联想? 也有很多目光长远的人才,九十年代初? 联想就开始研发程序交换机了,仅仅用了两年? 程序交换机事业部就成了联想旗下第二大事业部,取得了国家的入网许可证? 这成绩已经很可以了。

但这些有识之士其实和联想大老板之间的理念还是有着分歧的? 他们甚至还想自己搞研发? 搞芯片,搞集成电路,但最终大家还是分道扬镳,联想大老板觉得这些项目投入实在太大,企业要承担的风险也太大,这一块的业务也就直接再见了。

从此联想开始卖组装电脑这条不归路上彻底放飞自我,也确实走上了发展了快车道,甚至收购了巨头ibm,到最终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缺少真正的根基。

而华为却靠着交换机业务起步,一步步走到了今天5g领导者的地步,成为了被超级大国都忌惮的一家企业,成为了华夏脊梁!

联想和华为数十年间不同的道路,不正是不同企业家之间格局的差异造成的吗?

赚钱重要,情怀和格局又何尝不重要呢?

高洵很欣慰,因为杨总就是自己需要的那种大格局老板!

不过听到杨总这么说了,高洵一点也没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而是感觉到了一种紧迫。

杨总可以不急,可以为了未来布局,但自己这个汽车研究院总裁不能不急,不能什么时候都慢慢搞,否则还真是对不起杨总的信任了。

带着这种想法,高洵几乎是有点立下军令状的意思了,他直接承诺道:“杨总!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三个月,给我三个月!三个月之内我一定把研究院的壳子组建起来,我毕竟是京城大学,咳咳肄业的,人脉还是有的,业内的一些资深研究员我也认识,我相信可以把资源快速整合起来。”

杨不凡根本不知道这么短短一会,高洵已经脑补了几千字了,他只是摸了摸下巴,觉得三个月的时间也不错,这已经算是比较快的了。

那可是兴邦汽车研究院,需要的都是资深研究员,甚至还要邀请国内最资深的工程人员,这都是需要时间的。

不过理解归理解,作为长线操作还是可以的,但杨不凡此时正处于兴邦集团的上升期,兴邦汽车能不能更快为我所用呢?

想到这里,杨不凡拍了拍高洵的肩膀:“高哥,不要怕花钱,这些研究人员的福利待遇都好商量,甚至可以考虑给安家费,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研究中去,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高洵不断点头,顿时感觉自己和杨总简直就是知己。

因为他也是准备这么操作的,研究工作不是慈善事业,就算是最痴迷醉心于研究工作的科技人才,也是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苦恼,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生活供应,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家庭条件,研究效率也会大大提升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很多国内的中坚研究人员却很清贫,甚至有很多科技人才为了更好的生活,放弃了研究工作,这不得不让人万分惋惜!

而且在国内的不少研究所,也有些人浮于事,甚至没什么学术的外行领导来指挥一群内行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高洵觉得自己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国内研究人员梦寐以求进入的地方,然后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加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