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午餐在皇宫里面也没有吃,听到有素斋吃便欣然同意,跟着清羽的脚步走到了星云观的偏厅,正殿那是祭祀诸天神灵的。
素斋很不错,一碗菜面条,还有一些凉拌的野菜。
道教尊崇天人合一,所以素来喜欢吃野菜,连带着唐朝的上下阶层也有一股吃野菜的风气,太上皇在皇宫里面也没少吃。
不过皇宫的菜肴就算是一盘素菜也是大有文章,而道观的就清淡许多,做法简单,吃起来还真有些复得返自然的味道。
李渊拿起碗,将菜面条的汤水喝得干净后,看着清羽说道:“清羽道长,某此次过来也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就是找你帮忙,有些材料在外界难寻,可是在你这道观.....就很容易找到......”
活字印刷术虽较雕版印刷术的速度更快,可是如何制作“活字”确实一个难题,宋代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先后用了胶泥活字、木活字印刷。
胶泥活字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之后的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但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他并没有采用。
而对于太上皇来说,他要做的不仅是活字印刷术,还有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机,而铅活字印刷机所需要的是铅活字,也就是俗称的“铜模”。
铜模需要用铅、锑、锡三种金属按比例混合融合而成。
在商殷至汉代青铜器中铅的含量有增大的趋势。青铜中铅的增加对于液态合金流动性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使铸件纹饰毕露。
不过,古代人对铅和锡的分别并不是十分明确。罗马人称铅为黑铅,称锡为白铅。炼丹家们对铅和铅的一些化合物进行了实验,例如在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中说:“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用今天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就是:pb3o4 + 2c → 3pb + 2co2↑
在青铜器的冶炼中铅必不可少,所以很容易找到,而锡也是一样,在古代随处可见用锡支撑的家具,在八九十年代,大量烧水壶都是用锡制成的。
但是相较之前的这两种,锑就难找的多,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锑存储国,蕴含百分之八十九的锑矿产。
然而想要得到纯净的锑还是很难。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王莽居摄,变汉制,铸作钱币均用铜,淆以连锡。”
在秦墓出土文物的秦代箭,经光谱分析含锑,由此可知中国对锑的利用很早,可当时并不叫锑,而称“连锡”。
太上皇今天到星云观可不是仅仅是为了吃一碗菜面条,还抱着能在星云观内能找到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