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我对这些学生的了解还不多。”宋鸿飞说道。
“小宋,虽然你不是班主任,但是并不妨碍你对班上的学生多做一些了解啊。你要想将课上好,得先了解班上学生的情况。只有清楚了他们情况,你才能够因材施教。要教好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许中林说道。
许中林读大学那会,跟专业老师打交道的机会是很多的。但是现在的大学,老师与学生就好像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两者除了上课,很难碰到一起。除了班主任,任课老师对班上学生了解极少。很多时候,连名字都很难叫出来几个。
许中林的话让宋鸿飞陷入了思考,这两个班的学生讲句实话,除了他选择的两个助教,还有今天打了一下交道的几个小组组长,宋鸿飞再叫不出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连名字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对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有谈何因材施教呢?
许中林笑了笑,他知道宋鸿飞开始思考了,这个年轻人很有悟性,如果一直能够保持现在这样的态度,这个年轻人将来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许中林很乐意去引导这个年轻人。
“你好好思考一下。有空去学生寝室走走。当然也不一定要去学生寝室。你这门课以后要开很多实验,你跟学生有很多机会打交道。”许中林说道。
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许中林却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教书育人跟工厂里流水线生产产品是不一样的。学生不是产品,人才也绝对不可能批量生产。很多学校开展专业认证,搞标准化、精细化,似乎只要把教育行为标准化,精细化,就可以批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其实这是非常荒谬的行为。
宋鸿飞突然发现教书育人并不是自己的一个想法,就能够把书教好,老师与学生之间,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工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不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的方法再新奇,再巧妙,也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很快,宋鸿飞的课再次到来。走进教室之前,宋鸿飞对今天这次课的效果一点把握都没有。
许中林很关心宋鸿飞这门课的进展,再次坐到了教室里。
宋鸿飞走上讲台,开始上课。
“同学们,按照我们之前的安排,今天这堂课在我讲解了部分内容之后,将会由各个学术讨论小组来分享进展。在上一周,我就已经把课题资料分发到各位的手上。不知道你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宋鸿飞说完,目光投向教室里每一个同学。
教室里,两个班的学生已经完全按照分组坐了。一个组占了一块,各自拿着一叠资料。
一听宋鸿飞说完,所有人都发出一声哀嚎。
宋鸿飞笑了笑:“我知道,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资料,肯定困难不小。我读研的时候,恐怕很难独立完成这些工作。万事开头难,只要大家协力度过了这个难关,后面的工作就变得简单多了。”
第20章 学生不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