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当官那些年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七十一章 强君胁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学生以为,”张居正就道:“严世蕃授意仇鸾诬告曾铣夏言,说了那句,廷臣结交边将,是皇上不能容忍的。”

当时仇鸾诬陷作为边将的曾铣和作为廷臣的夏言,勾结在一起,欺瞒君上,自古以来,上位者最忌讳的就是内外勾结,这意味着图谋不轨,不管你是什么人,也许功勋赫赫,也许资历傲人,只要触犯了这一条,除了死,没有其他下场。这也是自从曾铣夏言死后,朝野内外的共识。

徐阶只是“唔”了一声,淡淡道:“是吗?”

张居正不由自主冒起了汗:“学生以为,当今圣上,是权欲极强之人,也是个猜忍之主。这一类帝王,反复无常。”

他说的不错。皇帝的确是反复无常的,当时曾铣上《请复河套奏疏》,皇帝激动地一夜未睡,甚至当晚专门召见已经回家休沐的夏言,君臣指点江山探讨复套,竟达一夜。

每个皇帝心中都有一个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梦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个不是如此呢,而且开国之主往往能建立勋业,而守成之主却往往不能,这让嘉靖帝十分不甘心。所以在曾铣上书之后,皇帝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似乎看到了自己因为收服河套而在史书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激动之后,嘉靖帝猜疑的性子开始左右他的思想了。收复河套固然千秋功业,但是河套是那么好收复的吗?要是好收复,从成化年间开始,三边总督任命了不下数十人,怎么没有一个人能真的打出一场胜仗呢?

要是攻打河套没有成功,反而失利了怎么办?这个烂摊子谁来收拾?谁为劳而无功的战争负责?藩属周边之国,要怎么看待大明?会不会沦为他国笑柄?

陶仲文对他说,他需要静心修炼,不能被外务所扰,若是河套之战开始,他没有办法再修炼了,战争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年累月的事情,皇帝要召开朝议,要会见群臣,要计算钱粮,要调兵遣将……皇帝发现,他还是愿意在深宫之中安安静静地修他的大道。

于是皇帝很快自食其言,下诏曰:“今逐套贼,师果有名乎有余,成功可必乎?一铣何足言,如生民荼毒乎?”质问支持复套的群臣百姓,能保证仗一定能打赢吗?打不赢,谁来担责任?

朝令夕改,让人恍若身在讨价还价的市井之中。

张居正的这个答案,与徐阶之前告诫他的真言不谋而合。皇帝春秋越高,其性越无常。能体察出他的思想转变,并且正确地选择了道路的人,是从大礼议中存活下来的人。能觉察出皇帝思想转变,并且因势利导利用这种转变除去自己的敌人,这是严家父子及其党羽。

然而徐阶还是没有点头或者摇头。

“老师?”张居正道:“还请老师教我。”

徐阶霍然睁开眼睛,那两束慑人的目光让张居正心头一惊:“那我就告诉你,四个字,强君胁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不等张居正说话,徐阶就道:“是你作为一个臣下,竟敢裹挟君主的意愿,并以此来威胁其他人,以为是皇帝的意思。”

张居正道:“夏言和曾铣,裹挟帝意?”

“很多上谕,被收回去了,”徐阶站了起来:“文渊阁没有备份,你看不到。”

“那当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张居正问道。

“嘉靖二十五年八月,曾铣提出复套,”徐阶慢慢回忆道:“朝野上下争论不休,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曾铣复奏:九月十九日虏七千骑入于梁家墩,掠人畜六百余。官军夺还三分之二,逐出境。十月初三日又犯。嘉靖二十六年五月,曾铣奏道,虏十万骑,以七月二十五日,自宁塞营入犯延安、庆阳、保安、安化、合水、环县诸处,杀掠男妇八千四十四人。”

“这样的奏报,九个月里,总共七封。”徐阶道:“都在说鞑虏进犯之事。”

张居正仔细听着,却并没有揣测出这当中的玄机来。见他无有所悟,徐阶就道:“是不是觉得,鞑虏频频进犯,天下危在旦夕,枕不能安寝呢?”

张居正心中一震:“胡虏犯边,复套有理!”

曾铣频频上报鞑虏犯边,一下子凸显出大明边患的急迫,而曾铣每次上报,都说鞑虏数目骇人,从七千到十万,仿佛顷刻就能抵达北京一样。若是没有这一封封的奏报,复套的提议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正因为这一封封急报,让所有人看到了大明边情的紧急,加快了廷议对于“复套”的决策。

“明白了吗?”徐阶淡淡地瞟了一眼面色巨震的张居正道:“曾铣这么做,让朝廷群情汹汹,也让皇帝以为,复套是众人的意思。”

“咱们的皇帝,多聪明啊,从第四封奏报开始,就看出不对头了,”徐阶道:“当时面对曾铣的战功,就是嘉靖二十六年五月那一次,其他总兵官不能抵御鞑靼,唯独曾铣趁夜出塞,斩虏一百十一级,生擒虏一人。这样的战功,皇帝只赏了银三十两,纻丝二表里。”

曾铣杀敌百人,而其他地方的守将不仅没有战功,反而损失了百人。然而面对这个战报,皇帝只是赏赐了曾铣纹银三十两,也没有怪罪和追究其他将领。这就是看出了曾铣的意图。

“之后,”徐阶道:“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初二日,皇上指示阁臣:陕西奏报灾异,有山崩移。而且有风沙大作,预测主兵火,有边警。上天既然明确示警,就要有所防备,于是礼、兵二部纷纷上疏反省。皇上立刻下了第二道旨意,指示兵部告诫各边防守军,加强守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