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历之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七十五章 秉烛夜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于子明真的开始认真想,过来好一会儿他说道“可是大人,那条峡谷通到山里,是土番出山的通道,不是很安全。”这又是中国人的传统思路,王浩又笑了“你两百多个村子,如果处处提防,你募集士兵村村驻防那得花多少钱。你县里现在有三百多警察,一百五守备队,三四百民兵骨干队,桃源到现在卖了一万多只枪,这能组织多少人马,你为什么不进山剿匪呢。”

甚至都不用组织剿匪,只要发布个赏格,拿回来一个土番人头给几块钱,一定会有退伍士兵,想赚钱的农人,有打猎经验的枪手把这事当做打猎来看待。美国人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就这么干的,拿一个印第安人头皮回来,政府给几块钱美元,结果几十年上百万印第安人被弄死了,比政府组织大军大规模讨伐便宜不要太多。

两个人趴在桌子上算数,王浩手里就有新台的进展,那里最多跑出来千把人,还是往南往东两个方向跑。一个人头就算花五块钱买,花个几千最多万把块土人就没了,难道还等着政府调集两三个营过来进山剿匪吗,三个营战兵,每月津贴就要小五千块钱。

治政还可以这么干的啊,于子明仰着头在那想了又想“大人,还真是,这当县官和当掌柜的确实没什么两样。”

这个县官智商还行,有点开窍了。王浩继续说道“我再给你举个例子,你县里统计出来,建设司允许开垦的山坡地是十三万多亩,对吧?”这数字是民政建设双考核的数据,于县令当然最清楚不过。

“是的大人,建设司卡的很死,坡度再大的山坡他们就不允许了。”那是肯定的,这是王浩和许三多为了水土保持,长期发展一定坚持的,王浩笑着说“对呀,你昨天和我抱怨,外贸司把福建采购的茶苗都划给台北,你去年新茶田只开垦了三千多亩,这些坡地现在都闲着。”

台湾现在就这么三块地,加上新台也就四块,几个民政官大家都是要比一比的,于子明每次见到上官都要嘀咕嘀咕这个事情,他听到王浩说起,马上眼睛红了“大人为我做主,我们桃源人力这么多,底子又好,去年只靠自己的茶苗确实只造了三千三百亩新田。”

都分台北本就是王浩的主意,他怎么会不知道,桃源已经有九千余亩茶园,台北才刚开始启动,当然要就着台北。王浩说道“去年开始外贸司开始大规模进口棉花,出口棉布是免关税的。你这个级别肯定看得到通报,那就是告诉大家将来棉布是咱们发展主流,基隆能种一千多亩马蓝,你为什么不能种呢,那东西是草本,种子撒下去当年就有收成的。”

于子明不敢哭了,去年他还嘲笑基隆土地不肥种不了茶,可就没想过民政不让在山上种杂粮,但是可以种经济作物啊。

“宣亮啊,这个就叫前瞻。产业有上游和下游,织布的上游是棉花、染料和棉纱。织布的下游是衣服。”王浩在桌子上给他画了一张图“你现在桃源有近万张织机,你想过没这些织机要是变成三四万张,你几万的民妇在家就可以创造财富。几万张织机织的布需要多少染料,需要多少棉花,难道不是该你这里统筹吗?你的山坡就可以产染料,溪旁可以建染坊,农户家里就可以做织机,各乡各村可以裁衣服。你县里人力这么丰富,这些不知道要创造多少财富,能养活多少民人,怎么还会觉得二十万人饱和了呢?”这话说的于县令无地自容,自己的大人说的真是好有道理。

“其实还可以继续推、继续想,颜料有赤橙黄绿青蓝紫,马蓝只是蓝色,能不能再找些别的作物,试试能不能再多一些特产,这些可不光工商司可以试验,县里一样也可以。农户织的布质量不好,卖不出高价,是不是可以专门培养一些手巧的女工,专门开一些作坊织高档布,织造越高档的布料越需要空气潮湿,这样才能织的平顺细密。咱们台湾北部这几个县,底子比苏州、无锡那里还好,为什么不能试试?”

王浩都说累了,拿起茶杯喝了两口继续开口“做什么衣服也可以思考,台北港那边往来做海贸的船只至少几百艘,派几个人到商馆到处问问,别的国家都喜欢什么颜色,什么款式,咱们就指导民人按照人家喜欢的作,这都是生意。”

王总经理自己也越说越兴奋“我再给你指一条明路,咱们靠山吃着山,靠海更得吃海。年底水兵搞创业搞得多少热闹,一群水兵自己就搞了二十几个商社,那些商社纳税可都是给台北的,和你县里没一点关系。一大半水兵都是你桃源县的人,为什么县里不把退伍水兵组织起来自己搞几个商社公司,做海贸的利润可真不是别的生意可比,一条船跑一趟没准就一两万圆的利润,想把县里财政搞起来,一条大船没准比开一万亩地来的还多。你觉得呢?”

于子明额头满是大汗“大人,下官知道错了,请您再给我三年时间,我一定把桃源变成桃源仙境一样。”

没白花自己这么多口水啊,王浩端起茶杯猛灌了一大口“宣亮,现在你还觉得桃源只能养活二十万人口吗?老兄要多想多试,别怕犯错。什么时候你把这桃源养到五十万人口,人人还都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到时候你肯定能管一个全台湾这么大的地方了。”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