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荣各位大人身上都背着琉球国品级,在座帽子最低的蔡彬都是正三品,如果按这个品级转到镇守府体系里,那王浩,许三多两位都要把掌舵的身份换给毛大人。毛龙达站起来代表唐荣各位表态“琉球国不过内地一县,官阶实在是小国寡民,实在不值一提。王公有大毅力,我等怎敢不和台北诸公一起从头做起。我听说今年新台就要设县,我厚颜替自己求一个县丞。”
县丞就是将来县令的候补班,如今台湾体制里只是个从七品的官职,还属于低级官员到中级官员过度阶段,要是按照这个定下来,那整个唐荣的官员阶层要全部打到体制底层。
这当然不是王浩初衷。即使到现在,唐荣诸位大人的文化底蕴和从政经验,也要好于镇守府的司级干部,只不过他们要逐渐熟悉镇守府的体制罢了。其他人都还算好安置,就是毛龙达做过一国执政,怎么安排都比较难,不过台湾这套体制里有一个坑勉强可以安置。
“台湾地不过千余里,如果走不出岛子,长久看也不过是半省之地。我意不如定个省一级的衔阶,免得以后官制反复调整。”这话的意思是把政府的文职阶级定到正二品,比对的是福建巡抚的品级。这调子定下来就可以顺着理“镇守府体制内,镇、县到将来的州府都没有律法权利,律法权将来也不会授予民事官。我觉得广宇先生可以执掌全台律法之职,位在诸司官之上,将来律法也自成体系,不与民事官混为一体。”
这走的现代国家路数,行政、立法和执法三权剥离。眼下没这么先进,先剥离出执法权。这位置又清贵又独立,除了受金字塔尖的制约,并不受同僚的挟制,当然也和正常的民事体系无缘了。毛龙达听了一下就明白这是给自己单独设计的体制,就和明清的翰林院一样,虽然没多大实权,可是品级、身份倒是给的足足的。他态度摆的端正“如此甚好,只是台湾如今民情和它国不同,下官回去要好好思量下,以后如何行事。”
王浩的心思,唐荣各位大人里,程泰祚位阶比较高(从二品),而且程家对镇守府有大恩绝不能薄待。他打算在台湾设个二品的都督府,既不会把位阶一下设的太高让大伙将来没有升职的空间,也不会短时间没位置可升,两边留弹性。都督府下面设一层参议,这名字一听就是佐贰官,本身无品阶也无定员,由司官里资历较深者兼任。
他给程泰祚定的是监察司长同时给从三品的加衔,监察司早就要设立,只不过没人选一直拖着,如今程大人位阶足够高,而且又和原体系没有交集,干这个挺合适。程泰祚自己不想干监察,他原来那个总理唐荣司本身也是虚职,不过他管着琉球孔庙,实际上负责琉球的教育事务,这个活儿他觉得自己既熟悉又有兴趣,而且眼看自己花甲之龄,干监察这么得罪人的事情也不是多舒服。
让这么个快退休的老头搞监察,正是王浩得意之做。台湾教育可不是用的儒学,让一位儒学大师过去管教育,那不是等于走回头路嘛。“子平先生,台湾格局乃是初创,不管军民官员都是从各处拼凑出来,规章制度都是草拟,其中不免很多疏漏,监察乃是重任,非先生这样的大才恐怕压制不住。”
从古代就是这套路,搞监察从来都是位置不低,名声很重的活,既然王浩这么说,程泰祚再说下去显得自己矫情,所以他也只好施礼谢过,程家还有个儿子程顺泽(字宠文),那也是琉球国里知名的学士,今年夏天差不多要从福州留学回来。王浩正好也一并提出,等程公子回台北,请他到自己衙署做个秘书。所谓秘书官位是不高,不过能朝夕跟在大人左右,前途绝对不可限量。程泰祚马上感受到边上两位大人眼神里羡慕嫉妒恨之类的神态,这对程家绝对是好事,程泰祚没口子答应下来。
“俊才先生,镇守府里有位李智建李司长管教育司和外交司,不幸李司长因病失落在印度。我意见先生不如接了外交司。”这是个缩水衙门,台湾就这么大,外贸司负责和所有国家贸易兼做外交,而且现阶段正经需要搞外交的,也就大清国和欧洲各国,欧洲实在太遥远,刘浩天到伦敦以后做了什么台北根本不知道,相管也无从管起。
如今既然成立外交司,为了避免重叠过甚,外贸司马上要更名通商司,就是这样外交司也只能算光杆衙门,所以王浩还让蔡彬先兼着通商司的副长官,要不这衙门都甚至没人力搭起来。钱俊尧态度特别端正“蔡大人,以后咱们就先合着办公,我这里的人您先调着用着。”不管怎么说,司一级已经是台湾最高行政单位,蔡彬对能够被定位在第一集团里表示满意,毕竟后面走到哪步现在也说不清楚。
安置了这三位还没结束,毕竟唐荣里面各种大人有二十位,如果加上下级官吏将近百位,给这三位定在一线那也是告诉唐荣,台湾拿他们当自己人。既然三位都接受镇守府任命,那大家立刻变成上下级关系,王浩说道“唐荣里有民政经验的官员不少,这两天也请三位大人细细思量一下,还有哪些大人适合担当何职,到时候改制的时候也一并任命下去。”看看三位点头称是,他又嘱咐了一句“诸位大人待在琉球,不管多少代一直也算客籍,叫唐荣也是彰显对故国思念,到台湾以后,这名字也就不要提了吧。”
这才是台湾真实目的,既然要融进来,那就彻底进来,不要站在旁边显着自己是个外人。几位大人都不是傻子,这话听了马上明白领导意思,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