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历之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一百七十三章 本报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台湾岛内严禁修建城墙,不止台湾,南河、宁靖除了个别边境城市,内地控制的同样严。穿越客们认为,这是浪费大量资源又低效的防御方式,最主要影响经济发展。

也因此,台北的市区界限很不清晰,淡水河两岸的码头区、贸易区甚至风化区的房价比部分市区还要高。市民眼里,一般把淡水河两面半环绕的区块叫做水城,因为大都督府在这儿,人们认为这里就是市中心。

从水城龙门大道向东跨浮桥过河,往东北方向再走六七里,距离另一世台湾故宫博物院不远的地方,去年新起了一处大宅,占地约莫四十余亩,和水城里的高楼不同,这宅子雕栏画柱,青石为底,大木做廊,绝无仅有的粤西大宅做派。

宅子临着的那条大街叫吴川街,大宅侧身是条深巷,一条溪流从后山引来,沿着巷子蜿蜒流进大宅,这溪还有这巷子名字都叫田头。

大宅门口很低调,只悬着两个漆黑大字‘陈府’,附近居民都叫这里侯爷府,吴川街上禁止跑马,马车也不行。

海关大楼上大钟响五声的时候,陈老爷子出门了。

这月份天气还有些凉,老爷子穿一件厚粗麻短褂,脚下蹬千层底布鞋,带着个老仆正往后山急走。

连爬了三四座矮山,正赶上日出的时候。陈老爷搭手看着太阳缓缓升起,嘴里还在自言自语“这多年没回家了,也不知道和老家那儿一样不一样。”

“反正都是红彤彤一个蛋,还能有啥不一样。”

老仆一边拿毛巾给陈老擦汗,一边大声嚷嚷“老爷,山上风大,咱还是家去吧”

陈上川自打来台湾觐见,就再没能回南河。都督府给了老大人极大礼遇,台北任何人见老大人都执弟子或者下级礼,王浩偶尔找老大人咨询些事情,从没召见过侯爷,都是亲自来府上拜见。

有一次,陈老大人嘟囔说住不惯夷人房子,都督府马上给侯爷找地儿盖房子,这院子里一盆花一块砖都是从广东运来的,怕夏天天气闷热,又从后山引了溪水进宅。建设司紧赶慢赶,差不多花了整两年才完工,用了将近三十六万块钱。

礼遇都够,政务上就比较虚了。虽说老大人兼着社寮岛海兵校大祭酒,可去不去基隆没人管,毕竟古稀的人了,谁也不会说半个字不是。

老大人更是人老成精的人物,绝不会没事给自己找事,给儿孙招祸,就这么静养着挺好。

没事爬爬山,早市买买菜,实在腻了就坐上大马车去基隆逛逛,不光在学堂看学兵们上课,天气好还会上那几条教学船,近海转一圈过过瘾。

下山进宅的时候,已经六点过一刻钟。有人引着老大人进了花园,花房里水已经打好,等大人静了手就可以坐下吃饭了。

正洗手的工夫,院子外面猛一阵子喧哗,好像有人不停尖声叫喊什么,一声一声的响动传进院子。陈上川皱了皱眉“六生,去看看怎么回事。”

“是,老爷。”老仆转身慢悠悠走出院子。

不大会儿的工夫,陈六生老大爷小跑着回到凉亭“老爷,外面有卖报纸的说大都督江户大捷,倭奴眼见着要亡国啦,大伙抢着买报纸呢。”

这不是笑话吗,都督府每旬都有各地军情汇总送到府上,这次王浩离开台湾的时候还专门有张密令送过来无事不用老大人操心,万一大清兵在台湾登陆,陈上川可以持这张手令接管台北一切军警。

打败倭奴多大的事情,都督府还没消息,报纸反倒登出来啦。

“那个叫报纸的买了吗,拿来我看看。”

这东西约莫是四五张纸叠在一起,陈六生一边帮老爷铺开一边嘟囔“听他们嚷嚷这报馆东家不仗义,平日一角的报今天要三角钱,好多人说东家良心坏啦。”

确实不便宜,陈侯在台湾已经好几年了,平日又经常去早市买菜,物价清楚的很。一圆龙洋合十角又合五百个大铜子,这薄薄几页纸要一百五十个铜子,简直贵的离谱。老大人点点头,低头看这个叫报纸的东西。

‘魅力来香皂,用一次香一晚’

‘红夷靓妹,顶级倭女,河东新宾街兰姨坊,欢迎贵客临门’

这都是些什么鬼,陈上川脸色猛的沉下来。

“老爷,错了错了,这是背面,您得看正面。”

老仆赶紧侧身帮大人翻好“老爷,您得横着看,报纸是这么个规矩。”

当头一行鲜红大字‘本报独家快讯,品川原倭奴大崩溃,勇战兵即日破江户’

品川这地名真是好陌生啊,陈侯抬起头来“家里有倭国舆图吗,赶紧取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