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敬侧头看身边的黛玉,她倒是一点惊讶的表情都没有,而且脸上似乎还带点笑容,这么一看,似乎容易了许多。
将黛玉放在树底下,又交待仆人仔细看着,贾敬去忙别的事情了。
乡试后公主进门,压力大的不仅是他家里人,皇帝家里人也着急,他请了国子监的祭酒讲师,皇帝是直接派了今年的主考官,但是目前还没公布名单的翰林院掌院孙大人到府上辅导功课了。
贾敬欣喜之余又觉得自家孙子早先的名声太差,这都几年了还没扭转过来。
孙大人是个白胡子的老头,理论上的年纪比贾敬大了不过十几岁,表面上是借着让贾敬给瞧病的理由到了国公府。
自从贾敬封了国师以后,请他出马可不仅仅是出银子的事了,丞相李大人上了折子,说既然贾敬已经是国师了,让他给人瞧病有失体统。他本意是想断了贾敬的财路,也让贾敬没时间借着丹药之类的借口结交群臣。
皇帝也是觉得李大人说得挺合理的,谁料皇帝前脚同意了李大人的旨意,后脚又在御书房的小会上半开玩笑的说:“国师事务繁忙,炼丹看病这种事情得经过朕的旨意才行。”
御书房的小会都是谁参加,顶级的那么三五十人,得,这下才是挣破头呢。因为这句话被转了几耳朵之后意思变成了这样:好好干活,干好了皇帝让国师爷给你调理身子。
李大人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感觉,于贾敬来说,他的行情反而更好了,没见皇帝护得多严实么。
六月份的选秀开始了,皇帝已经说了宫里不进主子,国师爷你们这群凡夫俗子也别妄想了,因此秀女里并未发生往届等相互陷害,拉拉扯扯的场面,和平了许多。
当然也有可能是贾敬卖出去的养颜丹里加了安神泻火的药材有关,谁知道呢。
皇帝给几家早早来求的人家都挑好了人,却在贾珍的夫人上犯了难,确切的说,是没法给公主挑一个合心的婆婆。
永宁公主今年十五岁,早先她的母妃也不是特别得宠的,因此跟六皇子的母妃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觉,没事也好在一起赏个花什么的。
于是今年公主该出嫁了,看上的第一个人就是贾蓉了。
皇帝家里的人对于有没有出息这个词有着自己的理解,贾蓉刚好符合有出息的那一部分。
他有个很有出息,还得宠的祖父,寻常人家里的祖父如果有个像贾蓉这么大的孙子,那他的行情就会下降很多,不过贾蓉的祖父是国师啊,还是个不知道能活多久的国师,这就是大大的加分项了。
至于贾蓉自己,公主也说了,就不信六部都轮遍了他还找不到一个能干的事,所以贾蓉顺顺利利的入选了。
现在公主的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公主是不是得有个婆婆。不然等到公主去了荣恩公府,上下祖孙三代都得她管,于情于理都有点不太合适。
可是贾珍这把年纪,都是三婚了,还能找到合适的么。搁在往常,太后赐个身边的大宫女倒也使得,年纪二十四五上下,刚好是要放出宫的年龄,跟公主也熟悉。可架不住贾珍将来是要袭爵的,而且照皇帝现在的势头,这爵位怕是降不了,这样的话,宫女去当超品的国公夫人就又不合适了。
皇帝看着太后犯难了,最后还是太后说了:“去找那些一选秀就死家里人,耽误了好几次的人家,就算有点名声不好也不要紧,有国公照看着。”
皇帝在后面又加了一句:“要品行好的!能吃苦的!”他还记得贾敬说过的那个拿着嫁妆偷跑回家的儿媳呢。
太后指着人去翻秀女名单了,林黛玉也在宁国公府住了有些日子了,眼泪也也止住了,身形也从纸片变成了薄饼了,略微厚了一些。
她天天坐在树下看书写字,有时候弹弹琴,贾敬看着也挺满意,这才是个仙女样子么,这样他才放心让女儿跟她接触。
要说黛玉这些天住在荣恩公府,精神确实比以前要好了许多。首先那株会叽叽喳喳的树就让她很是亲切,而且每天姐姐姐姐的叫她居然也不觉得奇怪。
尤其是那天小树结出了一颗红彤彤的果子给她吃了,她好像茅塞顿开的感觉,似乎以前烦恼的那些个都不是个事了。
尤其是小树天天念叨着:“等到仙君待够了,带着咱俩飞升,可能还有那两个和尚道士,那才是好日子呢。”
黛玉一日日开朗起来,蓉儿蔷儿两个的文章也得了不少人的称赞,就等着下场一试了。这天贾敬得了皇帝的圣旨,说是要陪着去陵寝一看。
皇帝的陵寝已经挖好了一个大坑,下一步就是定穴了,安排谁谁的棺材放在哪儿,这个也是有讲究的,贾敬身为国师,特别被指明要陪着一块去。
先帝的陵寝里陪葬的有他心爱的皇后,忠心的大臣,还有平日喜欢的器物。当然,这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现在的太后,原本按照她的封号是在外圈的,因为有了个争气的皇帝儿子,她有三种选择,一是在先帝陵寝的内圈挤个地方出来,二是自己一个陵寝,当然不能太大,三就是跟自己的儿子埋在一处。
第一条,刚当上妃子的时候或许还有这种想法,死同穴嘛,但是现在都是太后了,咱还是各过各的吧。第二条老太太又嫌一个人太孤单了,因此表示要跟儿子埋在一起。
所以皇帝的陵寝又要再扩一些,不过这并不妨碍皇帝先拉着贾敬来选一块好地方。
贾敬举着火把,两人进了目前还是个大土坑的墓穴,后面不远处跟着戴公公,再往后就是一队侍卫了。虽然国师爷的打雷功夫天下无敌,但是侍卫还是的跟着主子的。
皇帝手上拿着份图纸,一边看一边说:“这里是大殿,后面就是寝宫了。”皇帝指着一处看着像是通道的地方,“戴公公就放在这儿了。”
后面跟着的戴公公脸上一喜,急忙下跪磕了个头,“谢皇上恩典。”
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又对贾敬道:“朕知道国师已是仙人,因此也不敢奢望太多,因此……”皇帝叹了口气又想说什么,就听见外面一阵跑步声,接着就传来老二的声音:“陛下,茜香国反了!”
☆、第61章六十一
要说反这个字用的其实不很确切。
茜香国在大陆的东南方向,中间还隔着茫茫大海,与大青朝并无从属关系,只是见到大青朝地大物博,时常拿些物品来交换。又因为茜香国四面临海,时常遭受暴风雨袭击,还有海盗骚扰,因此年年都会向大青进些贡品,以换得庇佑。
皇帝一听这话着急了,茜香国的女国王去年还进了不少特产如香料染料和手帕等物,怎么这悄无声息的就反了,当下他也顾不得许多,急急忙忙回宫,又招了大臣来议事。
贾敬跟贾珍都在御书房里,他俩一个是国师,什么事都能插一杠子,一个是监正,如果皇帝最后决定要派兵的话,发兵日期是由他决定的。当然贾珍干不了这么高级的事情,因此他安安静静站在贾敬身边,比他爹略靠后半个身位。
老二还管着兵部,因此这八百里加急的奏折是他先看了。处理这事他在行,一次一边差人去请六部和内阁相关大臣,一边亲自去皇陵请皇帝回来。
等到人来齐了,老二拿着奏折又说了一遍,“淮海总督来报,茜香国共五万人来犯,已占领两座城池,总督守着都城,请求支援。”
说完,他将奏折递给了皇帝。
就不说六皇子当皇帝才多久了,也没受过什么训练,心里想着父皇原先是怎么处理的,但是情急之下,脑子一片空白。因此他坐在龙椅之上有些紧张,又不好向大臣救急,因此眼神偷偷瞄向贾敬,国师,怎么办。
当然跟贾敬在一起相处久了,皇帝脸上还是很平静的,没让大臣们看出什么破绽。
贾敬眼神扫扫堂上站着的众位大臣,皇帝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众位爱卿,你们觉得该如何处理啊?”声音平静中带点询问,好像是种考验一般。
这下皇帝想起来了,早先父皇也是这么处理的,先问问朝臣的意见,之后挑挑拣拣做个总结,似乎也不是很难。
老二率先出列了,道:“臣请出战!”
皇帝点点头夸奖了一句好,又看着堂下数人。
户部尚书道:“回禀陛下,国库空虚,怕不足以支持打仗,不如议和……”这话他说得也不是很自信。
“哼!”嘲笑他的还不止一人。
“我泱泱大国,怎可与向那弹丸之地服软!”说话的是南安郡王。
“我朝常备官兵五十万人,怎可不站而降!”这是兵部尚书。
工部尚书也出列道:“陛下,军器准备充足!”
皇帝一边听一边点头,这时户部尚书又道:“国库空虚,现余银钱一千四百万两,秋粮未到,已无多少余粮。”
丞相咳了一声,想做总结性发言,谁知刚咳完清了嗓子,吸引了众人注意,贾敬开口了,“陛下,茜香国不足为惧,我大清必胜!”国师么,这个时候不说话什么时候说。
皇帝松了口气,其他几部的尚书等人脸上也看着轻松了一些,国师发话就好,想起他的终极必杀——打雷,或许国师一人就能搞定?
李大人被噎住了,他也是主战派,可是被贾敬这么先一开口,他要是赞同的话显得贾敬很是高明,他要是不赞同……明明就是主战派,明明就能打胜仗,为什么不赞同。因此李大人的声音有些蔫蔫的,“陛下,臣也认为应该出战。茜香国仅派出官兵五万,我军可速战速决,再者现在又是夏天,粮草军需等物需要不多。”
皇帝点头,道:“既如此,那就出战!至于这大将军……”
老二和南安郡王同时出列,道:“臣愿领兵出战!”
还有兵部的几个将军稍微一步,也出列请战。没听方才国师说了么,必胜啊。
说实话,皇帝中意的是两个自家人,二哥有经验,可是年纪稍微大了一些,至于南安郡王,今年不过二十出头,确实比二哥年轻许多,但是只在京中练兵,并无实战经验。
皇帝想了一想,道:“户部准备粮草,兵部安排十万官兵出战,工部准备军器。大将军明日早朝宣布。”
众人散去,皇帝又留了贾敬下来。
李大人临走前很是不甘的回头看了一眼,灵机一动道:“国师知晓天机,为弘扬我国威,想必是要随军出战的吧?”听到这话,前面的几位大人都不动了,回头一起齐刷刷的看着贾敬。
贾敬还没说话,皇帝先急了,狠狠瞪了李大人一眼,不过没等他训斥出声,贾敬便道:“陛下,臣愿往!”
李大人总算出了口气,扭头走了。
要说李大人和贾敬有那么点不对付,起因其实很简单。一开始是李大人为了自己在太医院的至交好友去小小的找贾敬麻烦,谁料被贾敬卖了虽然很有效果但是售价奇高的丹药。再往后就是贾敬的孙子预订了李大人屁股底下的位置,这谁能开心啊。所以李大人一直致力于找贾敬麻烦,至于成功率么,看李大人这么郁闷就知道没成功几次了。
皇帝不等人走完,便道:“国师如何能去。”
“陛下莫急。”贾敬安慰道:“臣算出此战必胜。”犹豫一下他又说:“陛下不如亲征,也可显陛下英姿谋略不凡。”
皇帝犹豫,谁心中没个英雄梦呢。皇帝小时候也是梦想过做个大将军,开拓疆土,斩杀仇敌。后来碍于身子不好,连骑马都不能超过一刻钟,这个梦才烟消云散了。
贾敬见到皇帝明显的陷入对往日的思绪中,又从袖口拿出个小盒子,这会可是真正的袖里乾坤了,从他上回被封了国师开始,他袖子里那个原本用布缝的小兜兜,里面不知不觉已经放了先后好几百瓶丹药,三万多现银,还有他自己私房铺子的地契,林如海给的两百五十万两白银,等等等等。
“陛下。”贾敬唤回皇帝的注意,道:“这是臣家里的银子,还有上回陛下赐下的荣府部分家产,臣卖丹药所得的银子共两百万两。”贾敬算了算,参照上回北静王家里一半家产不到一百万两来说,他这银子也算合理范围。
皇帝感动的都快哭了,这还没完,贾敬又道:“臣知晓一古方,上面写着辟谷丹和续骨生肌膏的炼法,臣一会儿回去就开炉炼丹。陛下放心,粮草伤病都不是问题,此战必胜!”
得国师者得天下么,皇帝觉得在国师面前哭出来有点丢人,因此只拍了拍他肩膀便掩面离开了。
贾敬满意的回府了,晚上召集了一个儿子两个孙子道:“收拾东西,过两日随我出战。”十万人打五万人,不胜就见鬼了,这可是攒军功的好机会。
不止是他这么想,消息一传开,家里但凡走武官路线的都眼巴巴的盯着从军的名额呢,尤其是第二天早朝的时候皇帝说要御驾亲征。朝臣们阻止归阻止,心中也都打起了小算盘。
什么时候皇帝会御驾亲征,一是胜局已定,皇帝去赚军功了,二来就是刚开国的那几年。现在明显不是第二条么,而且据说李大人已经问好了,国师也去,这就更安全了。到时候雷一打,雨一下,妥妥的功劳到手。
皇帝打算御驾亲征,安排了丞相和六部尚书共同处理朝政,皇后快临盆了,交给他亲娘太后看着也放心。
早朝上一顿乱吵,最后皇帝拍板定案,自己当了大将军,二哥和南安郡王都是副使,国师监军,钦天监监正随军,贾敬家里两个孙子长见识,一起打仗去了。
☆、第62章六十二
前面说过茜香国跟大青国中间隔了茫茫大海,坐船也得二十来天才到。当然,这很有可能是茜香国地处偏僻,物产不多,造不了大船的缘故。根据往年来往通商和朝拜的经验,茜香国人口也就四十万左右的样子,因此这五万兵力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了。
军队已经从京城出发了,在路上行进了三天,因为是赶着去打仗,所以一路都是急行军,要不是吃了贾敬的丹药,纵是皇帝天天只坐在銮驾上被拉着前行,骨头都要散架了。
这天晚上,安营扎寨之后,几人坐在帅营,听兵部侍郎仔细分析战报。
说实话,五万兵力真心不算什么,因此懂行的几人在朝上也没做太多纠缠,先发兵了再说,剩下的事情路上都能搞定。皇帝御驾亲征,国师一家老小都跟着,这摆明了是去抢战功了。和平了这么多年,能有这功劳不容易。
不过还是要搞明白茜香国为何来犯。
架子上挂着大青国的地图,茜香国在东南角快要出了地图的地方,因为没人去过,只根据推测和史书,拿了个不大不小的圆圈代替。
兵部侍郎手里拿着跟树棍,指着代表茜香国的圆圈道:“陛下,茜香国与我朝实力悬殊,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必不敢来犯,因此臣推测他们必是糟了不能抵抗的天灾了。”
皇帝点头,觉得兵部侍郎说的很有道理。“不对,要照爱卿这种说法,茜香国进犯必是有所图,如何……”皇帝当了这一年多的皇帝,每日耳濡目染,已经逐渐向合格的皇帝靠拢了,因此心中觉得这说法大大的不妥。
皇帝沉思,没人敢出声,等到皇帝理清思绪,又道:“大军上路已有三天,战报送达又是三日前,从东南之地快马加鞭送战报过来又是两三日。要是茜香国遇了天灾,这几日已经够他们掠夺物资,再返回大海了。”
皇帝左右看看,两个监军默不作声,侍郎头顶冒汗,眼睛时不时的斜看向贾敬。
跟国师有什么关系呢?
贾敬见所有人都在看他,不紧不慢的将袖口整理一番,这才慢条斯理的说:“陛下,臣夜观天象,这几日海上风浪甚大,出不得海,所以臣认为他们掠夺城池是为了短暂休养,只要我等加紧赶路,必能在风浪平息之前将人截住。”这风浪头几日还能说是天注定,后来就是贾敬努力的成果了,儿子孙子都带出来了,总不能让茜香国再逃回去。还有求上门的几个关系,都做到国师了,如何能让人失望而归呢?
侍郎这才松了口气,趁着皇帝不注意的时候擦了擦已经流到眼睛里的汗。
这番话听在皇帝耳里,心里又给国师记了一功,皇帝也没多问,便说:“既如此,今日早早休息,明日加紧行军,不能浪费了国师的苦心。”
“慢,臣还有一事禀报。”皇帝的二哥,在皇帝明显表示“大家歇了吧”之后,又出声将人拦了下来。老皇帝在世的时候,大将军一向都是他做,这次有可能是大将军换了什么都不懂的皇帝做,也有可能是随行了一大批明显是来捞军功的二世祖,还有一个插手插太多的国师,他终于忍不住了。
皇帝自诩礼贤下士又能听得百家之言,开口的又是二哥,因此很是有耐性的让他开口说话了,不过他二哥想说的可不止一件事,兴许是憋的太久,二哥跟倒饺子似的,将肚里攒了许久的心事全说了出来。
“陛下此行很是不妥。”二哥一开口,下面站着的几人就眼角一抽,齐齐往后挪了半步。
“从古至今,哪有皇帝为这等小事御驾亲征的,这等战事理应交给我兵部才是。”二哥一开口,话就有点冲,他虽反反复复在心里念过要平和,不过这话一打开,就有点不受他控制了。
皇帝听了这话心里也有点不高兴,不过又想到朕都出来了,你能奈我何,便点点头,说:“二哥说的在理,只是朕想着要鼓舞士气,又想着趁年轻看看我大好山河,再说这场战事也不会有什么危险,这才出了京城。”
二哥又开始摇头了。“陛下,兵贵神速。要不是……”二哥顿了顿,总是是将下面几个字噎了回去。“我军已经开战了。”
皇帝脸沉了,众大臣又往后挪了半步。
贾敬咳了两声,说:“天色已晚,该散的都散了吧。”
众人见皇帝没什么表示,开口的又是国师,一个跟着一个急匆匆闪出了营帐,转眼间营帐之中就剩下四人了,除了皇帝,老二和贾敬,还有另一名副使,南安郡王。
“国师为何还在营中留着?”老二突然发难道。
贾敬还没开口,皇帝先说话了,“国师,国师,自然是能参与进来的。”
“陛下!”老二恨铁不成钢地说道:“这人如何能参与军中决策,还带了儿子孙子,两个几乎手无缚鸡之力的废物!”
这话过份了,虽然贾敬去年也觉得他儿子孙子是废物,但是这话只能自家人说说,况且还不能给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了。
第22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