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都穿上衣服,跟着段岭出来,段岭便吩咐还他匕首,通知武独。
“送他出城。”段岭吩咐道。
拔都一句话也没有说,被送到邺城北门,便翻身上马。段岭要让述律端护送他,拔都却摆手示意不用,说:“记得三天后过来。”
拔都策马离开邺城,朝着北方去了。
“他答应了?”武独问。
“三年。”段岭答道,“我把这场比试延到了三年后的今天。”
“还行。”武独说,“三年太长了,最好明年开春。”
段岭转身看着武独,哭笑不得道:“我答应了他,如果我输了……”
“不可能输。”武独答道,甚至没有问段岭的条件是什么,牵起他的手,与他一同回城去。
段岭的忐忑心情在武独的面前尽数烟消云散。
“三年太短了。”耶律宗真听完段岭的转述后说,“应该订十年。你们汉人有句话,叫‘君子报仇,十年未晚’。”
“到底是太长还是太短。”段岭说,“你们先讨论出一个结果吧。”
“送信给姚侯。”费宏德说,“不必再求援了吧?”
“再等等吧。”段岭仍不太放心,生怕拔都那儿又出什么状况。及至三天后,他让人准备了羊,到了浔水畔,信使已报过几轮,告知浔水北岸全是黑压压的元军,漫山遍野,却未曾过河。
浔水中间有一片浅滩,夏季时河水漫过滩面,如今入冬后河水枯竭,便又露了出来,先前士兵们正在此处等候上游过来的滚木。
对面就是五万元军,拔都带着阿木古过来,段岭则与武独、耶律宗真涉水过去。
“耶律宗真,你正好做证人。”拔都朝耶律宗真说,继而回身向己方军阵大声道:“这里有辽国皇帝为证。在我面前的这个人,与我一同长大,曾在上京救过我父亲和我的性命,我落败为俘,他释放我自由,我决定与他结为安答!”
河那边的人鸦雀无声,听着拔都的声音。
段岭这边只有自己与武独、耶律宗真三人。
拔都又说:“三年以后的今天,我与他约好一战!地点另行约定!他放我性命,我还他的城三年不受侵扰。三年后的一战他若输了,浔水任我铁蹄踏过,绝不再来拦阻!”
北岸元军齐齐举起兵器,喊了一声,查罕则骑在马上,打量浅滩中的两人,似乎非常不情愿。但元人结拜,乃是最神圣的事,谁也不能干涉,拔都成为战俘,虽是屈辱,但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反而令人心生敬佩。
“若我输了!”拔都又喊道,“我将自刎死去,将性命交给我的安答!”
段岭:“……”
“你……”段岭道,“你没说过这句话!”
拔都退后一步,眼里带着笑意,一刀捅进羊脖,鲜血喷了满地,耶律宗真的手下拿来两个酒碗,接满烈酒,再接了些羊血。
拔都递给段岭一碗酒,说:“喝吧,你有条件,我当然也有。”
段岭接过酒碗,注视着拔都靛蓝色的双目,拔都则看着段岭黑色的眼睛。
段岭将酒一饮而尽,烈酒带来的灼烧感沿着喉咙上涌,激得他流出眼泪来。
“这三年里。”拔都又说,“我要来见我的安答,你们都不能拦阻。”
说着拔都躬身,捡了两块浸了羊血的鹅卵石,递给段岭一块,说:“权当信物,好好保管。”
段岭走上前去,抱了下拔都,低声说:“保重,拔都。”
拔都不再说话,上马转身离去,到查罕面前时说了一会儿话,查罕便下令,全军动身,撤出了浔水岸畔。
这一天邺城军如临大敌,接连派出信报,前往元军撤离的方向查探。拔都果然说话算话,不到一天时间,已撤回黑山谷,再撤向汝南,最后朝着北方走了。
耶律宗真终于松了口气,段岭则疲惫不堪,大家都没想到,最后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落幕。
“不要担心。”耶律宗真说,“到时候我会发兵助你,如果我没被韩唯庸干掉的话。”
“我没在担心。”段岭说,“那天夜里,我想了足足一晚上,如果我是我爹,该如何解决,我知道这一仗迟早是要打的,只是不可能现在就打。”
案几上摆放着浸血的鹅卵石,段岭还在写信,想派人送去给姚复,告知他兵不用借了,邺城的困境暂时解决。
“接下来是你的战场了,宗真。”段岭说。
“你打算怎么办?”耶律宗真问。
“等待时机。”段岭低声道,“你一定要帮我找到当年上京的证据,还有传国之剑。”
耶律宗真决定再住一天就回去,当夜两人聊了许多细节,包括推断南陈的局势。段岭也不把宗真当外人,索性叫来费宏德与武独,四人把该说的大致都说了,只须注意国中政事不要对耶律宗真提及就行。
第170章机锋
彼此分别时,段岭骑着马,与耶律宗真并肩而行,沿西城门离开邺城,来到他与武独入城时经过的丘陵地带。
昨夜下过一场雪,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峦,一下被白雪覆盖,变得十分漂亮,仿佛荒凉的旷野一被大雪掩盖,便不会再看见。
段岭与耶律宗真来到丘陵尽头,过了这一地段,远方就是平原与裂谷,沿着官道走,三天后他将进入山西郡。
风起雪原,浔水支流冻结成冰,苍白的日头照着绵延万里的冰河。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段岭在河边停下脚步,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愫。
“你还有一件事要做。”最后,耶律宗真朝段岭说。
“我明白。”段岭答道。
他知道这将是最重要的事——他必须设法去说服郎俊侠,才能在不久的将来中重登太子之位。
这也是他最不愿意去面对的记忆之一。
“如果我没猜错。”耶律宗真说,“你这段时日里,还没有去找过他。”
“你没猜错。”段岭无奈道,“要不是咱俩长得一点也不像,我都快怀疑你也是我爹生的了。”
耶律宗真哈哈哈地大笑,段岭这话虽然很没礼貌,但耶律宗真明白他的内心之意。
“若不是你已与拔都结为安答。”耶律宗真饶有趣味道,“我倒想与你叩天拜地,结为八拜之交。”
段岭说:“我从小没有哥哥,要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兄长,我想也不敢想。”
“你就像一块美玉一般,有你这样的弟弟,我也不敢想。”耶律宗真把手放在段岭的肩上,落日将他们的身影拖长了,投在冰河表面,两人相对沉默。
段岭心想,就算我与拔都是安答,也是很想和你结拜为兄弟的,但耶律宗真不是拔都,他们依旧代表着两个国家,感情归感情,国事归国事,彼此心知肚明,若大家是寻常人等,倒是无所谓的。
但耶律宗真并不这么说,段岭也就识趣地不再提,彼此心里清楚,也就够了。
“你说这是咱们这一生的最后一面吗?”段岭笑着问。
“我希望是。”耶律宗真答道。
帝君之身,是绝不能轻易离开各自京城的,除却战败被俘,唯一合理离京的缘由,自古以来就只有一个——御驾亲征。
若他们各自回到辽与陈,一辈子不再见面,也就意味着,这两个国家之间将不再有刀兵之患。
“那……”段岭说,“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耶律宗真微笑着说,“就此别过,但话终究不能说得太满,兴许过个几年,又碰面了。”
段岭正在伤感,却被耶律宗真逗得笑了起来。
“你会是个好皇帝。”段岭说,“祝你万万岁。”
“你也是。”耶律宗真翻身上马,说,“等我的好消息,驾!”
耶律宗真率领众卫士,渡过冰河,消失在夕阳之下。河对岸的平原上,段岭裹着毛氅,帽翎在风里飘扬,站在河岸边,拖出了长长的影子,沉默不语。直到夕阳逐渐变成暗红色,再一点点地沉入长河尽头,方慢慢地转身,走向武独。
武独牵着奔霄,始终在岸畔等候,身后则是他的亲卫队。
那一刻,段岭忽然觉得,自己才是这世间万里河山真正的主人。
“他什么时候能到玉璧关?”武独问。
“改道潼关。”段岭答道,“先前他的手下送出信件,赫连会派一队兵,到潼关前来接他,只要抵达潼关他就安全了。”
武独让段岭上马,回到邺城时,已是小雪纷飞,入九后,河北郡正式进入冬季,小雪之下,城里亮着温暖的灯光。
段岭又有点舍不得这里了。
“什么时候回去?”段岭问武独。
“等你那皇帝朋友的消息。”武独仍不大信任宗真,但耶律宗真总是在他面前表现得十分克制,比起那“元人蛮子”和“党项傻子”,武独还未对耶律宗真生出明显的敌意。
现在外人差不多都走了,剩下的,几乎都是自己人了。
“出去走走?”武独说,“正好去南方过冬。”
段岭叫苦道:“你开什么玩笑?太守不在自己的城里,和校尉跑去南方过冬,当心被朝廷杀头。”
“谁敢说?”武独反问道。
“不是说不说的问题。”段岭说,“元军虽然退了,事儿还多得很呢,做都做不完。”
“我替你做。”武独答道,“能有多少事?”
段岭数道:“回到府里,先要查账,听他们汇报入冬计划,审施戚提交的冬季预算、开春的规划。你募军的陈情书呢?先得算清楚募多少人,再提给朝廷一并过了。盐铁钦差须得任命,昌城虽然免了税,也得去巡视,周边村镇,派抚民官去看看,听回报不听?”
“好了。”武独马上改口道,“当我没说。”
“姚侯那边得去写信感谢吧?”段岭又说,“还有丞相……”
“我替你写了。”郑彦站在门口,见段岭回来,便抬头道。
“谢了。”段岭吁了口气,与郑彦并肩坐在门槛上,武独径自转过走廊,回房去换衣服。
“不谢。”郑彦打量段岭,露出不怀好意的笑,说,“外人都送走了?”
“总算送走了。”段岭答道,“得预备过冬了。”
郑彦又说:“那可轮到我了,见你国事政事的轮着来,夜里也没个好觉睡。”
段岭想到这些天里几乎没怎么招待过郑彦,心中愧疚,说:“姚侯的兵没来吧?”
“我让人劝回去了。”郑彦说,“今天稍早时发的信,多半已经派出来了,路上碰见信使,只得又回去,你就整我吧。”
段岭哈哈笑,搭着郑彦肩膀,说:“你的镇山河要没了。”
“正想与你说这事。”郑彦满不在乎地说,起身让段岭进去,顺手关上了门。
段岭预感到郑彦会说一些很重要的事,一颗心不禁提到了嗓子眼。
风雪被挡在外头,段岭打量郑彦片刻,突然改变了主意,说:“坐吧。”
说毕段岭转身,在榻上自若坐下,这一下便改被动为主动,郑彦不由得认真打量段岭,倏然现出一抹欣赏的眼神。
“王大人。”郑彦说,“这几天里,我反复考量了一下,有些话,我不得不问。”
“郑大人请但言不妨。”段岭答道,并知道郑彦既然这么开口,就是暗示他,要开口谈公事,说不定还会出示御旨。
窗外现出一人颀长身影,正是换过衣服后的武独。段岭朝窗前一瞥,武独却没有进来,侧过身,背靠门外,守住了门。
“麻烦您了。”郑彦难得地对武独使用敬称。
“不必客气。”武独的声音传来,意思是给他们看门,同时也提醒段岭,自己就在这里。
室内缄默,在这安静之中,段岭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郑彦这么认真地开启一个话题,似乎真正的目的不仅仅是关于一把剑。他有预感,同时也预感到郑彦也有他自己的预感。
“武独告诉我,你知道镇山河的下落。”郑彦说道。
“不算。”段岭没有多少迟疑,便回答了郑彦,“只是耶律宗真告诉我,也许他能找到这把剑,届时会送回来。”
“送回来以后,你准备交给谁?”郑彦又说。
段岭答道:“谁先拿到它,就给谁。”
郑彦:“陛下要这把剑,你可得先想清楚。”
“陛下要它有什么用?”段岭答道,“镇山河,乃是白虎堂的剑,得此剑者,使命与大陈江山息息相关,陛下已是帝君之尊,按道理是无需镇山河的,哪怕是先帝,亦是在位前持有它。”
郑彦沉吟片刻,说:“我有一件事不明白,须得请教你,王大人。”
段岭眉毛一扬,示意他有话就说。郑彦在厅内踱了几步,又说:“武独若拿到它,根据镇山河持有者统领白虎堂四大刺客的原则,他将是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不是靠一把剑来封的,郑大人。”段岭哭笑不得。
“我知道。”郑彦答道,“除了传承之外,当然也要有相应的实力,得到这把剑的承认,也是实力之一。无论如何,武独拿了它,就得守护朝廷。守护朝廷,也就是守护陛下、守护太子。可根据先前他自己所言,连进东宫,许他个太子少保的职位也不愿接受。莫要告诉我,他是想堂堂正正,等拿到镇山河后再入东宫做幕僚的说法,我不是小孩子。”
武独在门外答道:“郑彦,你猜的方向错了,镇山河的渊源虽与朝廷有关,但它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守护帝君,而是负责修正帝君所犯下的错误。”
郑彦:“……”
“当然也包括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国家安危而弑君。”武独轻描淡写地说,“庙堂不正,便须由白虎堂出手,有镇山河在手,连陛下都可杀,太子就更无所谓了。郑彦,你说是不是?”
段岭登时感觉到门外武独那嚣张的气势,仿佛守着门的,当真是一头雄踞院中的斑斓凶虎。
“原来武独大人打的是这个主意。”郑彦淡淡道,“那么,就当我没说好了。”
“先帝亦是明白这个道理。”武独说,“方将镇山河扣在手中,当年他是怎么说来着?想要传国之剑,大可动手。四大刺客里,除了昌流君,大家都试过与他过招,确实心服口服。”
第171章道破
“好的。”郑彦说,“那么得到消息后,就要凭一己之力,分个胜负了。想必昌流君也不会将它让出来的。”
段岭说:“不是说镇山河在谁的手中,四大刺客就必须听他的吩咐,不得朝他出手么?”
“不是‘拿在谁的手中’。”郑彦淡淡道,“谁拥有这把剑,也是需要其余门人承认的,功夫不到家,可是万万不行。”
两人沉默片刻,郑彦皱着眉,仿佛有着解不开的烦闷,许久后又舒了口气,打量段岭。
“完了吗?”段岭说,“你来就是说这个的?”
“别着急。”郑彦说,“现在是第二件事,王大人。”
段岭示意你说。
“太子是乌洛侯穆扶上来的假货。”郑彦说,“那么,你们是否想过,真太子在什么地方?”
“我怎么会知道?”段岭耸肩,说,“叫乌洛侯穆过来问问?”
“我要是能问得出来,何必问你?”郑彦随口答道,到一旁的矮榻上半躺着,两脚架着,背靠榻侧扶手,又说:“用用你的智慧,王大人,我不相信你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死了吧。”段岭说,“兴许在城破之时,就已经死了。”
“哪个城破的时候?”郑彦问。
“上京。”段岭答道,“太子不是从上京回来的么?当年先帝攻入上京,也正是为了救太子,一乱起来,先帝驾崩,太子也死了,这很正常。于是乌洛侯穆就找了个认识太子的少年,冒充太子。”
若是从前,段岭说不定会忐忑几许,犹豫是否要告诉郑彦真相,但就在郑彦提出朝淮阴候借兵时,段岭突然改变了主意——郑彦一封信,就能调动姚复的五万兵马,关系显然不是“朋友”这么简单。
很可能郑彦真正归属的派系,是姚复。
段岭不由得反复提醒自己,必须小心这个素未谋面的姑父。
“嗯。”郑彦说,“然后乌洛侯穆带着所谓的‘太子’归来,扶持他上位,这不失为其中的一个可能。”
“如果太子是假的。”段岭说,“这不是‘其中的一个’,而是唯一的可能。”
“不不。”郑彦摇摇手指,他躺着的方向正好背对着段岭,段岭无法从他的表情来判断他心里所想的事,微微皱眉。
“还有另一个可能。”郑彦说。
“什么可能?”段岭皱眉问道。
郑彦说:“武独曾提到过,乌洛侯穆在八年前,帮先帝找到了流落民间的太子,那时候真太子还只是一个小孩儿。乌洛侯穆供他在上京读书,负责守护他,直到武独奉赵将军之命,前去找这个小孩,是这样么,外头的那位仁兄?”
“是的。”武独在门外答道。
郑彦抬头看了段岭一眼,说:“万一乌洛侯穆带出来的孩子,也是假的呢?”
段岭脑海中瞬间“轰”的一声,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第51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