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日,他将包拯召到了身边,顺带将范仲淹拔擢了两级。
局外人看得懵懵懂懂,但高肃却看得明白。
唯有这种办法,才能将矛盾压缩在最小的地方,解决掉它。
狄青起初有些不解,但看见枢密院里的官儿们一个个地被换掉,先取回西夏再取回燕云的那位将军,比他蛰伏得还要深,韩琦甚至一直留在西面不回来,便也沉默了。
起先高肃曾提议,让立过军功的军士们洗去脸上的刺青,现在也暂时停了下来。
朝中依旧风起云涌,但大伙儿的目光已经全数集中在了皇帝身上。这位素有温文尔雅之名的皇帝,一旦下定了决心,动起手来是比谁都快的。
例如当年从刘太后手里收回权力,例如当年的那位贵妃。
他干脆利落地颁了一道圣旨:每年考绩不合格者,或降职,或停用若干年,或退居;至于空出来的名额,自然由新晋的进士们填充上去,不管如何,都要刹住这股冗官冗费之风。
这道旨意换个名字,便是末位淘汰了。
初时有人不以为然,但后来这股风气从京官开始,一路向各州县道府肆虐,大伙儿才真正惊慌起来。至于挂着虚衔的,也有不少借着这股东风,谋了个好差使。第一股风头下去,效果立竿见影。
而且因为一条触动的人不多,反对之人也寥寥。
第二条,便是武将进枢密院了。
早先那种古怪的文人充斥枢密院的风气,皇帝陛下决心要好好地刹一刹。虽然不至于大换血(大换血也委实太过极端),但起码也要四六开,不至于让上位者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所谓四六开,便是由四成的武将,是从下边儿拔擢上来的。
这个举动众皆哗然。
再加上先前的“有功者洗去刺青”的提议,更让一些人感到坐立不安。
但皇帝陛下似乎是铁了心地要去做。原先他对西夏国妥协,对辽国妥协,有一大半原因都是被逼的,还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柔软的性子。这回有人将河西、燕云两处地方都收了回来,再软弱的性子,也会被激发得刚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