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科医师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636章 他是不是有些飘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陈释的病好了。潘涛拿着刘牧樵给他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骨髓开始了研究,他培养了几株骨髓干细胞,长得很好。

他开始给第一个病人做移植。

效果,嘿嘿,不用一丁点的抗免疫的抑制剂,第三天,就在血管内找到了新产生的血细胞。

太振奋了。

潘涛做了一辈子的骨髓移植,哪一次不是小心又小心?生怕发生排异反应。

做一台骨髓移植手术,有几个关键步骤。

一是配型,很艰难,几百个标本中去筛查,能够找到3、4个位点相匹配的就是皆大欢喜了,就表示移植有了成功的可能。

第二步化疗,把癌变的白细胞杀死。实际上是把患者身体所有白细胞杀灭了,为移植腾挪空间。

这一步还含有第三关,感染关。

第四关就是移植后的排异关。

这是最难的一关,也是成败的关键,几乎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排异反应,这就靠医生了,怎么用药非常关键。

免疫要抑制,但又不能全部抑制,身体还需要一定的免疫力,否则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感染,这种感染一旦发生,极为凶险,存活率非常低。

有时候,早上出现感染症状,下午人就没了。

所以说,移植最大的难题就是排异反应这一关,即便是大专家,也不敢说这一关能够轻易过去。

第五关就是移植细胞的再生了。

一个病人,从进院准备移植到移植成功,最快要3个月以上,大多数都在半年左右,久的有两年的。

现在,潘涛手里有几株没有抗原标记的骨髓干细胞,他急切地开始了实验,这么好的东西,不试一下心里忍受不了哇。

他手里已经有32个病人了,他们都在等第一个病人的结果。

传来了好消息。

第一例病人第3天检测到了新生产的血细胞。

第5天,数量在直线上升;第10天翻了一倍。第15天又翻了一倍。

21天,病人的血细胞稳定了,保持在正常水平,不再上升。

也就是说,21天,病人正式痊愈!

这可是不得了的成绩。

潘涛又帮5个患者进行第二批实验,他不准备等,等第二批术后10天,他帮第三批10个人移植。

等到了第二批痊愈的那一天,他又给剩下的16个病人进行移植。

这是潘涛院士进行的首批32例实验。

全部成功,没有发生一例排异反应。

这是一个伟大的成果——不过,加伟大两字,还必须有另外一个前提,他必须有足够的无免疫标记的骨髓干细胞。

这是一个问题。

第一批32个病人几乎把他的骨髓干细胞耗尽——他留下了一株做种子,继续培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