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要精益求精的情况下,更是磨人。
陈宓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证, 写了几篇文章,然后推敲了几遍之后又重新推翻了, 因为情况颇为复杂。
这一次殿试情况是挺复杂的。
现在是王安石当政,虽然守旧派的力量已经大大的消退了,但并不是没有,苏轼前些时间从杭州回来,被赵顼任命为此次殿试编排官,在名次的编排上是有很大的自由权的。
当然,编排官有这个权利,但最终还是得赵顼来决定,而必须考虑王安石对赵顼的影响,一旦有争议,将会以赵顼的意见为主,王安石的意见影响也会很大,但完全摒弃苏轼的坚持也是有风险的。
因而,这策论的路线虽然未必要讨好所有人,但不能太得罪任何一方,否则便会有可能死在半路上。
有工作经验的人都该知道,要做一件事情其实不难,但若是限制条件越多,这事情便会越难。
如果还不理解,再做一个比喻,便是去相亲,如果仅仅是找一个女孩子,这个事情本身并不难,但你要求这个女孩子又要家庭背景好,又要工资高,又要颜值高,还得脾气好, 最好还是得一米七……那能够符合这个条件的女孩子便不多了。
现在陈宓写这个策论也是如此,能够影响的人多了,而且立场不同,这般一来, 这策论便不好写了。
关键还有一个陈宓不能忽视的因素,便是他是张载的弟子,他的政见不能与张载相悖,否则也要出大问题的。
这便是所谓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了。
好在这个时候便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以及秉性来了。
换了一般的人,可能两手一摊,直接按照自己所思所想,然后一路横推过去,也不管什么立场政见了,只管抒发自己的观点,至于结果如何,交给上帝去吧。
但陈宓却不会如此,他仔细地一次次的推敲,一次次的推翻,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最终拿出了一份虽然不能够兼顾各方立场但并不会触怒任何一方的策论来。
策论成文之后,陈宓自己再看了一遍,微微摇头叹息。
这策论好不好?
当然质量是很高的,但并不犀利,也就是所谓的不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陈宓知道自己只能够做到这个地步了,原因很简单,要兼顾各方观感,便不能直叙胸臆,不能直抒胸臆,便只能小心翼翼地腾挪辗转了。
“能够保证排名靠前,但要拿到前几,估计难了。”
陈宓是这般评价自己的文章的。
也是很不错了。
陈宓将文章仔细地记忆下来,然后将这阵子的所有痕迹都销毁一空,以免被人看到踪迹。
当他走出书房的时候,大宋朝熙宁三年的殿试也终于到来了。
一个老大帝国的抡才大典终于要开始了,从去年秋天解试开始,到前段时间的省试以来积蓄的情绪,在殿试来临之时达到了最高潮,毕竟这才是最终的结果!
陈宓也从陈定、余贯余中等人的眼中看到了渴望,从张载的眼中看了鼓励,从筱兰姐眼中看到了欣喜,从杨玉容眼中看到了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