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姜云志和李世民确定了未来面对蝗灾的具体方向时,大唐的风向又有了新的变化。
粮价就如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不仅让百姓们肝颤不已,就连已经下场的势力都感觉有些胆战心惊的。
先是岭南冯盎在岭南和交趾一代收集的第二批粮食已经出发了。
依托于大运河的关系,当这批粮食在到达杭州和扬州附近的时候消息就已经顺着运河传了上来,一路到了洛阳甚至是长安。
长安的粮价应声而落,从近七百文一直下跌到了五百文,虽然比起武德九年的四百五十文还要高一些,但这已经算是很好的了。
然而,随着时间进入五月,在小麦最重要的灌浆期到来之时关中的天气仍旧干燥无比,粮价又有了新的东西,卯足了劲儿冲回了六百多文。
灌浆期是小麦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之一,如果说其他的阶段是决定小麦的存活与否,那么灌浆期就是决定小麦产量的一段时期,而这段时期的小麦需要大量的水。
这个时代的人们虽然不知道后世那些名词,但千年的耕种文明同样告诉了他们这段时间的重要性。
不过粮价在这个阶位依旧没有停留多久,因为没过几天,长安周边的霸上、蓝田等一代就下雨了。
历史上贞观二年的蝗灾初始是在关中地区爆发的,但作为最中心的京畿道却并不是第一批受灾的,而是在第一波蝗灾近乎于销声匿迹之后才再次爆发的。
一般来说,蝗灾的多发季节一般都是在夏秋两季的,但贞观二年的蝗灾却始发于春末夏初,只有第二波的京畿道蝗灾才是在夏末秋初爆发的。
姜云志不知道那和这场雨有没有关系,但这场雨的降下始终还是有好处的。
最起码,因为这场降雨,一直跌宕起伏的粮价再次下跌了。
似乎是老天都觉得贞观初年的这个开局有些过于地狱级了,霸上和蓝田一带的这场雨虽然并不大,但持续时间却达到了五天,这个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正好是有利于小麦灌浆的。
然后,也算是一鼓作气吧,程咬金家里派去南下打着收果子的名义收粮食的人也算是有了收获,把他们收集到的第一批粮食运回了长安。
五万石,虽然不多但也算不得少了。
酒这东西和粮价是息息相关的,程家这样的酿酒大户有了这五万石粮食的入账就说明在短时间内他们对粮食的需求大大降低,甚至是几近于无了。
这样一来粮食市场就有相当于这个数量的粮食空了下来,粮价自然而然的也就会跌落。
然而,虽然所有人都觉得这批粮食是程咬金在看到今年的光景可能不好的前提下派人南下收上来的,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
这批粮食只是在程家的仓库里打了个转,第三天就被人拉走了。
至于去向何方?知道的人心里门清,不知道的人就和事情完全没发生过是一样的。
但对于李世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事实上,他原本对程咬金这条线是没有报太大期望的,因为程咬金派出去的人主要方向是那些交通不便的山区,甚至是那些因为隋末乱世而隐于山林的隐性人口。
在李世民看来,这种行为的收获是肯定有的,但不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