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是一种在皇上面前的展现。
其制度规格还没有成型。
这科举选人,总是要让皇上亲眼看一看的,故而有了殿试一说。
进入殿试者,不论好坏,都是有了当代最高的文凭。
至于排名却看皇帝的心意。
白宋要入三甲之列并不难,不过皇上一句话的事情。
只是有一个让白宋始料未及的情况。
因为一个诗词大会,长安城的议论原来越大。
因为赛制的缘故,让整件事的热度持续不下。
经历了海选,民间对初赛以及后续赛事的期待很高。
舆论已经失去了控制,甚至是盖过了殿试的消息。
在往年,科举从来都是文人之间议论最多的事情,今年因为一场诗词大会,把所有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大会身上。
科举没人讨论了,这让有些人很不爽。
要知道,现在是科举推行的关键时期,李世民推行科举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铺设一条新的晋升路线,从各大门阀世家的手中争夺话语权。
一场诗词大会降低了科举的热度,成为科举推行途中的一根刺。
关键这根刺是李世民自己点头同意的。
距离殿试还有十天时间。
白宋再一次被李世民传召入宫。
这一次,李世民就没有上次那么和气了,也没想过跟白宋谈论什么商业意见。
“你说吧,如今此事当如何收场?朕当初答应你搞什么诗词大会,那是为了收回朝廷的银子。现在可好,直接影响到朕更大的计划中了。”
入宫之前,白宋也已经意识到事情变得非常棘手。
他完全低估了一场诗词大会在大唐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比去年水调歌头还要热闹。
关键舆论是持续性的,只要这场诗词大会没有结束,这阵风就不会停。
“皇上,要不咱们先把大会给停了?”
“君无戏言!朕亲口承诺要题牌匾的!能说停就停?”
“事情有些突然,一开始我也没想到会这么热闹。要不,皇上再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好好琢磨琢磨。”
李世民指了指白宋,无奈地一声叹气:“哎,你回去好好想想,给朕一个答复。”
白宋擦了擦汗,点头离开。
返回的车上,白宋掀开车帘,看到一路所过无一例外都是在讨论大会和选手。
这时候,白宋才后知后觉,难怪去请那些大儒当评委的时候,对方都没有拒绝。
这些大儒名家,从来都是深居简出,不会轻易抛头露面,但对参与诗词大会却十分积极。
感情不是为了传播文化,是在给科举制造障碍。
白宋觉得自己错过了一些事,他没有去关注大会,从而使这场由自己导演的大戏失去了控制。
在京城待得久了,居然忘记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这场大会突然出现,却成了士族门阀的一个契机,居然被利用当作了挑战皇上意志的工具。
现在长安城内闹得沸沸扬扬,绝对不是自然形成的。
白宋相信,这背后一定有人在推波助澜。
京城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平静,最近的平淡似乎在麻痹白宋的神经,他要调整一下心态,把一些遗漏的事情给捡起来。
这场大会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不能就这么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