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锦衣卿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32章 粮食get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所有得失在心中计算得一清二楚,他稳定心神,缓缓抬起头。

苏希锦孤身直立,好整以暇,对付官场老顽固,善意、利益,都不能令他们动容,唯有万全才最动人心。

“登州有难,下官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自不愿坐视不理。既然苏大人愿意担责,下官愿调一半储粮解登州之危。”

“爽快,”苏希锦拍手,向后挥了挥,“情况紧急,现在就开始搬运吧。下官祝郝大人前途似锦,青云直上。”

郝大人笑盈盈,躬身带路,态度谦卑恭敬。

“时间不早,大人可要留下来用过午膳?”

苏希锦摇头谢过他的好意,“本官还要前往密州。”

郝大人面容一静,到底是再拉一人下水,还是将功劳一分为二?

“不知大人何时能平复时疫?其实青州城内一半存粮够登州吃两月有余。且大人已向陛下递上呈折,相信过不了多久,朝廷就会有所作为。”

这话的意思是想独占功劳吗?

好大的野心,苏希锦顺势而为,“大人言之有理,既如此本官便直回登州。”

两人一来一往,看得李、金二人应接不暇。

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感觉苏大人好厉害的样子。

郭将军都不能搞定的人,苏大人三言两句就敲定了。

登州城内,在数据透明,口号标语,预言迷信三重作用下,城内百姓渐渐平复下来,信心倍增。

灰暗绝望的登州城,渐渐涌现出一股神秘力量,与原有的死气分庭抗礼。

“怕什么?只要能与家人在一块,便是死了也没遗憾。”

“我老刘一生胆小怕事,贫困潦倒,没有能力帮助他人。只能呆在家中,约束家里人,不给朝廷添麻烦。”

“我们这些女子体弱力小,也没什么可以报效朝廷的,便为各位大夫做些口罩吧。”

“鼠疫怕什么?我们有皇上,有苏大人,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能战胜它。”

“黄河清,圣人出,时疫散。看到没?上天已经降下祥瑞,时疫很快就没了。”

京都,苏希锦两封信前后抵达皇上面前。信中将最近登州城发生的事,行的效令一一道出。这位雄心勃勃的中年君王,一面担忧辽国和时疫;一面感叹苏希锦的机智果敢。

隔离,口罩,药物,数据,标语……一项项措施古怪而霸道,新颖却行之有效。不知她那颗十几岁的脑袋,如何想出来的。

大陈有她,乃是百年幸事。

殿内,韩韫玉衣带翩飞,眉目柔情。她聪明绝顶,与百姓斗智斗勇,既可爱,又飒爽。明明身处险境,却将生活过的有滋有味,有爱有情。

“登州要粮?”门下给事中的惊叫声,打破两人沉思,“怎么又要粮?不是才送了物资过去吗?”

一个小登州,又是要布又是要粮的,忒事儿多了。早知这样,他也能去。

“容下官提醒一句,”威武将军邱大人道,“此前送去的乃口罩和防护服,并未有粮。”

登州十万百姓封城治病,要点粮食怎么了?

“陛下,”谢侍郎凝眉上前,“年前雪灾,国仓已调过粮食。而地方青州乃北部重州,若青、密两州放粮,万一辽国北下,则北部危矣。”

为了一个登州,何至于放弃整个北部?

吕相、谢太师等人均各有打算,抛开政见,他们觉得苏希锦天纵奇才,百年难遇。

可惜不是一路人。

“谢大人的意思是效仿前朝,令百姓饿死?”枢密副呈旨董大人厉声质问。

“大人何必激动?”谢侍郎道,“前朝与当今情况不一。如今登州已经控制住了染病之人,过不了几日便可解禁,没必要再放粮。”

前朝皇帝可是饿死了一城人,他们这最多不过几千人。

“登州与辽隔海相望,登州虚弱,很容易被辽趁机而入。登州危则青、密两州危。反倒是青、密两州近陆地,北有沧州,东有登州,一时空虚也有州府可挡。”韩韫玉上前温声说道,仿佛将整个陈国布局,印入脑海,游刃有余。

“陛下,百姓乃君之子,一位百姓是子,两位百姓亦是。不能因为数量、利益而放弃他们。”

周武煦看着他,突然想到苏希锦临走时说过的一句话:时疫是困境,亦是机遇,是培养向心力的最好时机。

此时不动,何时可动?

反倒是那些极力阻止之人,不知打的什么主意。

“先令青、密两州放粮。若有欠缺,再从户部调。势必保住登州城。”

“陛下,”众人还欲再劝。

周武煦抬手,目光幽冷,“朕意已决。”

苏希锦去青州已经第五日,城中断粮两日,普通百姓穷得揭不开锅。肚子恶得叮当响,只能靠喝水度日。

王通判心急如焚,一面稳定民心,一面令节衣缩食,令城中富户支粥赈济百姓。

其实不用他说,那些受标语、好人好事感染的富商们,纷纷慷慨解囊,在门前支起粥棚。

“戴好口罩,一人一碗,每日都有。”

“每户派一人出来,不要拥挤,不要说话。”

“时疫无情,人有情,度过这次难关,好日子在后头呢。”

“待会再给治疗区病人送去,可不能恶着他们。”

一座座粥棚分街而立,城内热气腾腾,暖心暖意。

苏希锦拖着米粮进城,隔着老远便闻到粥香。

不是说只能坚持三天吗?

那这粥香怎么回事?

这个王大人竟然欺骗她!

然当她看到一座座粥棚和排队领粥的百姓时,一时感动又忧心。

如此近距离,万一时疫二度传染怎么办?

赶忙叫停,令百姓各自回家。每街设两负责人,由这两负责人挨家挨户,送粥送米。

同时她对设立粥棚的富绅们,给予鼓励和嘉奖。并提示他们,若有粮食和银钱,可放于官府,由官府统一发放物资。

得知苏大人带着粮食回来,城中人感恩戴德,饥饿一扫而空,信心空前高涨。

纵使时疫不止,只要朝廷不放弃他们,一切皆有可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