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朕不吃这一套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6章 老狐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当时殿试的时候,太祖见举子们外表衣冠光鲜,但有的举子里面的衣裳破烂不堪,显然是比较贫寒。

举子们进士中第之后都要当官,官员们的衣着,也是朝廷的体面。

连官员都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别人也不会敬重他们,于是太祖就提高了俸禄。

当时的标准是,正一品,月俸禄米87担,年俸禄1044担。正二品月俸禄61担,年俸禄732担。

依次下来,正七品的知县、御史等月俸禄7.5担,年俸禄90担,折银40两。

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每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200~400元。取中位数300,年俸禄40两银子,相当于年工资12000元。

在明初的农业社会,消费水平地,物价不高,这个俸禄已经不低,确实够一家人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后来说官员俸禄低,有两个原因。

一是随着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积累的增加,消费水平提高,40辆银子就不够一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人口较多的,甚至不能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

另外一个原因,是白银短缺,俸禄折色。但是白银成色不足,折成米、绢、绸的时候,折损比较多,导致实际收入下降。

更有甚者,当初发行大明宝钞的时候,俸禄折钞。

当时也没有国家银行,不懂得金融规律,没有保证金的概念。

以为只要发行钞票,就是钱。

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大明宝钞没人愿意使用,贬值严重。

票面价值在实际流通中的购买力,只相当于千分之一。也就是说,面值一千文,只能当一文钱用。

宋以前,文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多数文人不能靠诗文书画养活自己。或者家里有钱,或者当官儿有俸禄,或者经商,这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到了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文人已经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靠着诗文书画,已经可以养活自己。作为自由职业者,甚至可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唐寅卖书画,能过得优哉游哉。

苏州茶馆里的说书人,说一场书,可以收入5~10银子。

一个县令,处级干部,年入40两银子。只相当于一个说书人说六、七场书的收入,或者说十来天的收入。这个职业收入差距,确实大了些,也不合理。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作为手握大小权力的官员们,当然不会甘心受穷。

他们自然有自己的办法,增加收入。

一是通过权力或者种种运作,兼并、购买土地,把自己变成地主,增加收入。

二是自己或者家人、奴仆充当白手套经商,增加收入。

三是权力变现,贪污受贿敛财。

事实上,如今的绝大多数官员,都过着比较体面甚至奢侈的生活。

支撑他们生活的,就是灰色和黑色收入。

只有那些真正的守法官员,只守着一份菲薄的俸禄,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就形成了官场的逆淘汰。

清正廉洁的官员受苦受穷,被人排挤,瞧不起。胆大妄为,用尽手段敛财者,过着富足奢侈生活。

这也是官场越来越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世的人们常常有一个误解,说洪武朝、永乐朝贪官多,其他时期贪官少

真实的原因是,洪武和永乐皇帝强势,对贪官的打击力度大,查处的贪官就多。

其他时期的皇帝比较弱势,打击力度小,查处的贪官自然就少。不仅不是贪官少,反而贪官更多。

皇帝也不是不知道真相,只是对官员贪腐采取了默认态度。

这一点,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大明和法国的土地比较少,对官员贪腐就采取默认态度。

俄国土地面积广大,就给官员赏赐大量的土地,让他们成为地主。

那么高薪养廉行么?也行不通。

高薪养廉,需要靠一套严密的制度来执行和监督,以现在的社会发展水平,很难做得到。

所以,刘健突然提出涨俸禄的建议,除了为难朱厚照,打击他的威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让朱厚照默认官员们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