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朕不吃这一套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33章 混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当初的海禁政策虽然已经颁布,但是长期形成的对外贸易传统,并不能一禁了之,自然就出现了走私现象。

明朝历代皇帝的海禁政策,执行的力度也不一样。有时候严格,有的时候宽松。

从开始到现在,海禁政策始终就比较混乱。

政策不清晰,没有统一明确的执行标准,执行力度也不同。

开始的时候是不准马牛、军需、铁器、铜钱、缎匹、绸绢、丝绵这些货物不准出境,沿海渔民还是可以出海打渔的。

于是就有人钻政策空子,假冒渔民,或者渔民改行从事贸易。

渔民都是小船,现在的技术只能支持近海捕捞,不能远海作业。但是海上贸易需要大船,于是就有人制造大船走私。

出现了这种情况,就开始禁船,凡是三桅以上的船,不准出海。

后来发现沿海渔民生计困难,还是需要下海打鱼,于是叫渔民改造船只,把适合于远海航行的尖底船,改造成只适合近海航行的平底船。平底船允许下海,尖底船不允许下海。

发现这样也不行,干脆就懒政,一刀切,片帆不许下海。人、船、货全禁。

渔民要生存,海外贸易的高额利润,足以让商人们冒险,于是资本就寻求权力的保护,买通地方官府和沿海卫所。权力需要寻租,就放弃监管,官商勾结,同流合污。

但是上有朝廷的海禁政策高悬,于是就要疏通上层关系。钱开路,在朝中寻找保护伞,就是自然的结果。

最后的结局,就是目前的情况。

东南沿海全面糜烂,经济畸形繁荣。

军政官员腐败,官府和军队失去了正常功能,发了财的地方豪强崛起,左右了地方。

这里面的输家,就是朝廷和更多没有从走私中获益的普通百姓。

保守的海禁政策,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跟大航海时代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急需改变。

朱厚照打算开放海禁,一些官员和黄志那样的大海盗也主张开放海禁,表面看来双方是一致的。但是内在的逻辑和目标,是两回事。

地方官员、豪强、海盗,主张开放海禁,有几个目的。

一是维护既得利益,拥有有优势。二是由他们来主持对外贸易,维护海上秩序。把以前的行为合理化,把违法犯罪洗白。

朱厚照的逻辑是,不管海禁政策是否合理,但终究是不合法的。违法所得,必须追缴。违法的人员,必须惩罚。今后的海上秩序,只能由朝廷主持。威胁到了皇权,为害地方的豪强势力,必须铲除。

类似双屿港那样的地方,已经损害了朝廷的主权、治理权和国家安全,这是决不能容忍的。

黄志、徐冬那样的海盗,目无王法,聚众为盗,然后要挟朝廷,招安洗白。一旦招安了他么,就会留下恶劣的先例,以后会有很多人效仿。

张璁定死无疑,又是单人牢房,没有机会跟外人接触,也不怕他泄露出去秘密,陈达就把话说得很透彻。

“你别以为黄志他们势力很大,就有什么不起的。王守仁和我这次来,就是要彻底剿灭他们。”

“还有一点要告诉你,皇上如今亲自练兵,决心打败鞑靼。你在笑,你不相信是吧。那是因为你根本就不了解皇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