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历新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一百二十二章 论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朱翊钧开始主政时,对运河的管理重视程度不是很够。他毕竟不是经济学家,以前也没研究过运河历史,因此心中对运河在帝国治政方面的地位认识高度没有张居正、王国光等人高。

到了万历三年,朱翊钧对运河的认识高度终于和张居正拉平。主要原因为两年来张居正等阁臣对运河管理的极度重视,凡有总漕奏章,张居正必然长篇累牍的分析利弊,往往还要请见,潜移默化改变了朱翊钧的想法。

张居正多次对朱翊钧指出,因为京师为帝国核心,军、民人口稠密,华北平原的产出不足以供养,因此江南转的运粮米成了帝国命脉所系。

有一天张居正再次请示漕运事的时候,对朱翊钧形容漕粮的重要性时说道:“一日不得则饥,三日不得则不知其所为命。”这句话让朱翊钧深感悚惧。

后世之人生活在物资极度丰富的年代,对物资紧缺缺乏感性认识。朱翊钧穿越到皇帝身上后,生活中的一些不便利的地方,包括后世的一些享用,都一一命张宏、张鲸等人予以解决。

朱翊钧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例如卫浴设施、日常生活用品的开发使用等事,这两年已经逐渐从宫中向外扩散。除了家用电器朱翊钧暂时没办法外,其余的享受和后世没有太大差异。

正因如此且穿越到皇帝身上,朱翊钧对民间的生活状况了解的并不是太多。

各地情报和银章直奏所述民间困苦情状,文字高度概括,例如“人庐漂浮过万”或“大饥,饿殍满地”之类,并无细节描述。朱翊钧当时看这些奏章,像是在看历史文献似的,并无切肤之感。

但是张居正当日向他所说“三日不得则不知其所为命”时那恐惧的眼神,严肃的神情,让朱翊钧猛然发觉,尽管在这个世界已经生活了两年,自己与这个世界却一直是疏离的。

这种感觉很荒谬,又很真实,像是一把匕首划开了朱翊钧穿越以来一直包覆着全身的软膜一般,使他第一次产生了与这个世界产生了血肉联系之感。

这种感觉在那日后,变得越来越清晰,体现在日常和两宫、幼弟、妹妹等家人的联系之间,体现在他与孙乾、魏朝等人一起生活的点滴之处,越来越把他同化、同感,使之与本时空的大明越发的共情、共鸣。

这时候的朱翊钧,回首再看两年来的施政? 诸多孟浪之处一一浮现。

朱翊钧反思自己? 两年来嘴上说着惕励亲民,但早就和人民群众之间断了血肉联系? 自己身上的本就不多的“党性”早已千疮百孔。

又反思自己? 两年来对待政事,如同在打游戏通关一样? 随意的摆布着这个世界,却忽略了自己每一道命令? 都涉及着千万人生死存亡。——如果时间回拨到两年前? 很多事情处理的会好很多。

把这种心境与刚穿越来那天经筵时被权力迷醉时相比,朱翊钧觉得自己进阶了。他对皇帝的身份认同感越来越强,而对自己身上担负着的使命与责任,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以这种心态来看漕运? 朱翊钧终于体会到了? 这条大运河的每一次变革,都关乎运河两岸数以百万计的生民身家性命。

若不能妥善处理化解矛盾,如同改革盐政那般随意兴革,不知多少人将家破人亡。因此,他很慎重的先祭出法宝:调查研究。

随着一件件调研报告的反馈? 到了万历三年六月份,朱翊钧终于构建出京杭运河的整体印象。

总漕和中央、地方之间的关系? 运河上下的阶层分布、赖以为生的人群结构,运河和各大水系之间的有机联系? 朝廷现在的漕运体制有何种弊端,都事无巨细的勾勒出来? 并最终让他——一个与众不同的皇帝? 找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心里有了底? 下一步就是统一思想。朱翊钧正盘算时,屡败屡战的王宗沐于八月中再次建议朝廷,欲行海漕。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伴随着暴风骤雨般的弹章,王宗沐这个总漕位子开始摇摇欲坠。朱翊钧连续在各种场合放风,下毛毛雨,保着王宗沐。同时下旨户部,令其提出对再行海漕的意见。

八月三十,户部奏章送六科备案后报内阁,侍从室又将之列为朱翊钧详看之章。朱翊钧见其内容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