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杨教授今天弯了吗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4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发福的男副教授胳膊依着锄头,揩了揩额角的汗,赞叹道:“杨教授就是为这行而生的!”

杨筝最初被推荐过来时,好几个四十多岁的副教授对她不服气。觉得她能评上副高,能到临大教书完全靠有个业内专业标杆的老师沈自山,还有他那个古琴艺术家爷爷。

人文历史并不是前线科研,谁头脑灵活具有创造性谁从业成绩就好,多数情况下人文科学讲究个积累,这方面的许多标杆式的专家都已经有七八十岁的高龄了。

现在依这位跟杨筝共事快两周的丛副教授来看——

这么热衷于工作,这么拼命的年轻人,怎么可能不会在这个行业开启一片自己的天地?

那些个躲在山下文化馆的教授们,哪个有这样敬业的。年纪大了根本不是问题,沈自山七十多岁的时候还跟着车队上大西北研究兰娄遗址呢!

杨筝的成绩都是实打实的,她配得上这声“杨副教授”的称谓。

丛教授越看越觉得杨筝前途光明,将她的这些事迹全写进了活动记录。

约莫过了三日,兰娄墓葬3号坑初步发掘完毕。

除了那枚玉琮,后期陆续又出土了玉钺、玉环、玉璜等大批随葬玉器。

连日来的劳累一扫而空,所有的汗水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媒体记者蜂拥而至,负责押运的警察来来往往,沉寂了许久的深山忽然喧闹起来。半山腰处挤了好些人,山下的村民也上了山。

文化馆招待所里待了几天的另两位上了年纪的教授也来了。

他们对着摄像头解说,侃侃而谈,将文物的今生前世娓娓道来。

晒黑了几个色度,瘦了好几圈的实习生们立在一边,看着来往的人群笑得很开心。

杨筝却有些心酸。

他们当中好些是城里的孩子,娇生惯养惯了,几个星期前还在各大商场里闲逛,现在却满身泥点地站在这里,疲惫又满足。几星期前他们之中有些人还在出言抱怨,现在全都坚持下来了。

最辛苦的贡献最大的应该是这群年轻的学生,可他们连在镜头前出现的机会都没有。

大家只看到了文物出土时的激动人心,没人看到每件文物背后,一行人连着近半个月的汗水。

教授话讲完了,媒体节目录完了,警察文物运完了,山上又寂静下来了,学生们的笑容也淡了,大家都累了。

这次活动还有不到一个星期结束,大家都巴望着早点回家。杨筝也很思恋自己那张软绵绵的床,这些天躺这里搁楞人的木板上,她的骨架快散了。

--------------------

作者有话要说:

撒泼打滚求评论求收藏,天天改文码文眼睛都快瞎了。今天看见了新收藏都快泪奔了……

第16章 意外

=====================

集装箱式的柜房隔音效果差,散热也差。幸好这边昼夜温差大,不然没几个学生愿意在这边过夜。

房子里没多余的摆设,临时拼接的木头床列成了一排,男生一间,女生一间。

杨筝睡在最北头,陈念恩睡在最南头。两人相隔着一个银河系的距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