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杨教授今天弯了吗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84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陈念恩好奇地凑上前观望——他们在打“跑得快”。桌上堆了好些一角钱、五毛钱,陈念恩瞧了半天都没找到几个一块的硬币。

老头们乐在其中,根本不管边上有多少人围观。

这条街真的太静谧了,高大的香樟树下,除了南边的人声,剩下的只有鸟鸣了。

沈自山前些年养鸟,把北平的纨绔风带到了兴平,好几个老头紧跟潮流,养起了雀儿。

树荫下站着的,就有好几个是出来溜鸟的。

杨筝牵了陈念恩的手,往北边走。

昏昏欲睡的摊贩,看到两个打扮时髦的年轻姑娘经过,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

陈念恩明知是假的,还是在一位摊主的忽悠声中矮下了身,拾起了一枚“袁大头”。

杨筝跟着陈念恩拾起了一枚“孙小头”。

摊主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忽悠得更欢了。前些天也有个男孩带着女朋友过路,女孩对角落里的“玉葫芦”感兴趣了,在他的忽悠下,男孩花了六百多元买下了。

他们这些人,看到了年轻人,就像看到了商机。

杨筝摩挲了下毛糙的钱币,面上没什么表情。

陈念恩好歹是完成了答辩顺利毕业的临大考古系学生,摸了两下,心中也有了数。

摊主还在喋喋不休。

“这是‘袁大头’啊,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了,含银量很高的,不要错过啊。”

“您这是真的吗”陈念恩又捻起了一块,翻看年代。

“真的,百分百真的!你看看这成色,这锈斑!”摊主捧起了一块做旧很明显的银币。

他又拿起一块“孙小头”对着“袁大头”敲了好几下,让陈念恩听声音。

“姑娘,你听这声音,是真银的!”摊主信誓旦旦道:“你问问这条街上的,我在这多少年了,卖过假的嘛!”

旁边卖假古董的也听不下去了,别过脸,不去看这个摊主。

杨筝用食指和中指捏起一块“袁大头”,吹了一下,放到耳边。

“袁大头”的鉴别其实很简单,就这么吹一下,纯度高的真银会发出“噌”一声,声音清亮,假的就是吹到明早,也吹不出这样的声响。

民国时期的当铺、银行,伙计会拿专门摆“袁大头”的木托盘,往下丢钱币听声音鉴别真假。

杨筝在书上读过,记住了几种鉴别方法,实践却是第一次。

摊主见了杨筝这手法,就知道遇上行家了,嘴巴也闭上了。

杨筝试完就放下钱币,准备走了,倒是陈念恩还给摊主留了句话。

“老板,民国三十五年袁大头就差不多停用了,您这个三十六年的,我还真没见过……”

摊主脸一阵红一阵白,刚想争辩两句,杨筝就把陈念恩拽走了。

“专业知识不到位。建国后还有部分地区铸造,不过流通范围很小了。”杨筝总结道。

陈念恩应了声,不敢跟杨筝进行专业知识的较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