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朝,木屐虽然方便实用又舒服,夏天穿起尤为凉爽,但也只是在私下穿,正式场合是绝不会穿木屐出席的,觉得有失体统。
两人惊讶过后才想到含凉殿毕竟是陛下休闲娱乐之所,穿木屐视乎挺合理的,是他们太大惊小怪了,便不再看陛下光着的脚。
钱随佑准备上前讲解,却被石忞阻拦,说要猜猜,便一个一个仔细看过去,居然大部分都不认识,一圈看下来竟然就认识稻谷、土豆和红薯,虽然不知道稻谷是什么情况,但土豆和红薯她还是比较了解,淀粉量足又易种植,绝对是让百姓能吃饱的好作物,当即高兴道:“刘御承来看看可有认识的?”。
丢脸,当然不能光她一个人丢脸,石忞毫不犹豫的把侍农御承拉下了水,大家一起看一起猜,多好。?
第一百九十五章
“是”被点名的侍农观御承刘禾苗领命上前观看, 一脸老神在在,仿佛胸有成竹,手到擒来, 直到一排排看过去后, 眉头是越皱越紧。
刘禾苗五十出头, 明明才中年却像个小老太婆似的,听说她出生的时候正好青苗丰茂,她父亲大字不识一个便就地取材给她取了这么个接地气的名字,她家祖辈往上数,三代都是种田的,彻头彻尾的寒门出身。
要是搁在重门第的前朝, 就算寒门学生中了进士也很难混到正四品, 更不要说刘禾苗这种只有举人功名在身, 又是从八品芝麻小官干起的寒门学生,只怕干一辈子也难干到正六品,幸运的能干到县令就不错了,幸好她生活在不重门第本朝。
本朝华高祖虽出身士族, 但到她那代已经家道中落,更多的只是背个名头,实际上和寒门也没啥区别, 所以反而和寒门出身的人走得较近, 天下能打下来, 也多亏了寒门出身的武将和文官拼杀、出力和出点子。
华高祖感念他们为华朝做出的贡献,也看到了以门第论才能的危害和不足,便当朝明言华朝取仕不再以门第论出身,虽未明下政令,但几乎世人皆知, 且祖宗遗训里有特意交代不得以门第出身论才能,主要重品性和实际才能。
并将前朝以门第出身为主,科举为辅的取仕制度改为以科举取仕为主、军功为辅,本朝初期还有不少人仗着出身门第自认高人一等,到现在这种情况已经鲜少闻之,因为在本朝就算寒门出身未来也有可能位极人臣,第一代渔北郡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鄙视链还是存在的,以前是高门第出身的歧视寒门出身的,只要出身门第够高就连皇帝的面子说不给就不给,说不干就不干,到本朝“三公九卿制”改为“上省六部制”皇权得到加强,总算没人敢再明目张胆的撂皇帝的面子或者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