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番外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89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遗产。赵匡胤听着这个词觉得怪怪的,从以前流传下来的东西

', '')('也很多,但是称为遗产未免奇怪。

【“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

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五代时期,黄河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

建隆三年,他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为黄河堤坝例修期,赵匡胤下令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

因此,素以黄害著称的黄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中,只有十几次溃决的记载,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

不要以为这个数字很多,在古代,天灾不断,一般哪里出现乱子多半是发生天灾,然后进一步引起人祸。

很多朝代年年修河堤,还是年年赈灾。

赵匡胤一朝在治理水患已经算得上成果斐然了。“李一叹了口气,古代出现天灾,最先遭殃的永远是百姓,上位者能重视治河,那再好不过,不然真的决堤,出现水患,不知道会淹没多少人家,多少人会因此家破人亡呢?

百姓是承担不起任何风险的。】

赵匡胤脸色总算好看一点,不枉他再三强调,重视此事。

【“而除了黄河之外,赵匡胤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

河流通畅稳定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匡胤重视农业生产,他减轻徭役。”

李一淡淡道:“乾德二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他实行赋税专收,让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

这样确实加强中央集权,使藩镇失去经济基础,但也造成地方积弱,后来金国男下那么简单也有一定因素在这里。”】

赵匡胤脸色一变,陷入沉思,他只想到要限制武将,限制藩镇的出现,以为给地方留下够用的,剩下的赋税收回朝廷没什么,没想到却有这样的后患。

【“一切政策都是有利有弊,不能说这么做完全不好吧。”李一耸肩,反正好坏她都说了,全靠个人衡量,毕竟,赵匡胤时期离后来宋朝乱象还是挺远的。

赵匡胤改了,后人又乱来,能咋滴,她属实有点担心老赵家的血脉基因。

嗯,担心怂赵的基因太强大。

暗自腹诽一下,李一继续道:“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建国之初,他注意收集各国遗留图书,用以充实官府藏书。北宋刚刚建立时,三馆仅有书1万2000余卷。

到开宝年间,官府藏书增至8万卷。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

宋朝后来文道兴盛在这时就已经可见一斑了。”

“可以说在治理国家上,赵匡胤治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更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建隆之治。赵匡胤默念这四个字,眼里浮起一丝莫名的神色,他一生的成就化作这四个字啊。

【“说起来宋朝就一定不能不说燕云十六州,对于自后晋以来便被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赵匡胤一方面有着收复燕云故土的责任感,认为燕云未复,难称一统;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