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番外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24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太懂了这复杂的心情。

【“明白了杜甫的抱负,也就更能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写下三吏三别这样的诗。”李一曾经很不喜欢三吏三别,哪怕再大名鼎鼎也不喜欢。

那实在是很苦难的诗,生活已经很难了,何必自己找罪受呢……嗯,结果现在还是主动找罪受了。

李一吐了口气,缓缓道:“三吏”“三别”是杜甫的代表作,可以说是照耀诗歌史的名篇,被人们誉之为“诗史”,创造于盛世颠覆后战争不断的那个年代,也就是安史之乱。

在那个无休止的战争时代,连年的兵役,百姓哀鸿遍野,饿殍遍地,那时候的百姓是真的很惨,而三吏三别总体上就是描述了饱经战乱罹苦的百姓们在战争中哀恸绝望的悲苦命运与处境。

其中“三吏”从官吏的角度,着重表现百姓遭受的兵役灾难是由怎样的官吏造成的;而“三别”则从受害者的角度着重表现百姓遭受了怎样深重的兵役灾难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种灾难。

在这些诗中,杜甫截取一幕幕人间惨剧,兵祸不休,于是不断征募新兵,可年年征兵,哪里还有人呢?所以“老翁逾墙走”,“唯有乳下孙”,好多人家都要绝户了。

可就是这样,却连耄耋之年的老人都不能幸免,“老来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连新婚之日的喜庆都无法安宁,“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老无所依还要奔赴前线,“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种种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只让人看了不禁想感叹惨,好惨,真的太惨了。“三吏三别属实有点沉重,于是李一忍不住就想皮一下。】

第252章

杜甫抿嘴,情绪有些低落。

“太白兄,你说陛下他……”还能改好吗?

不止杜甫犹疑,大唐很多人都在犹疑,在天幕出现以前,他们以为出现一位圣君明君,他让大唐繁荣强大,开创盛世。

他们以为这又是一位“太宗陛下”,他们歌颂他,赞美他,爱戴他。

无数能人志士渴望入仕,报效朝廷,一展抱负,和这位“太宗陛下”来一段君臣佳话。

这本该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是该成为千年后也为之赞叹不已的盛世。

可最后,也是他们心中的圣君毁了这一切,毁了所有人的希冀和幻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勉强的笑了下,好像不可能了。

诚然一切还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可以提前杜绝,可是真的还能相信他们的皇帝陛下吗?

【李一不知道自己打击了多少唐玄宗时期的人杰的心灵。

她心戚戚道:“不知道多少人第一次读三吏三别能完整读完,反正我是不能的。”她的同理心比较强,总是容易感同身受,所以是真的对三吏三别望而却步了很久。

“三吏三别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而安史之乱也是杜甫风格转变的时期,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他读书游历,当时正当开元盛世,而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其实这一时间的杜甫的诗歌也如很多盛唐时期的诗人一样是昂然向上,充满自信的,就如同我前面说的,他前期和后期真的很有割裂感,不看作名根本不知道那是杜甫写的。

可是杜甫比其他人更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看见盛世,也能看见盛世之下的黑暗,并且直视面对,而不是逃避当做不存在。”

“而更难得的是在这之后,他的人生就不断的下坠,可是身处困境的他不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看见了底层百姓的苦难,反而有了更伟大的理想。”

“天宝十四年,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朝廷终于给杜甫授予了河西卫这样的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又将他改任右卫帅府兵曹参军。

此时的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他来到长安夜十年有余,一无所成,为了生计,杜甫只得接受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