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李二:我生了一个开国皇帝?!
李世绩风尘仆仆地走进了立政殿。
他本打算先寄信回来,但考虑到兹事体大,而他继续滞留平州又嫌碍眼,所以索性先一步回长安了。
因为事关陛下最关心的平州局势,他不敢耽搁,一路飞奔回来,甚至比信使还要快一些。
在宦官的指引下,他连水都没有顾得上喝,一头扎进了陛下的御书房。
他是全长安唯一一个知道辽东大捷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将这天大的捷报汇报给陛下。
刚踏进书房大门,李世绩一眼就看见了静静坐在皇帝一旁、面无人色的杨氏。
他下意识地低头非礼莫视,向后退了一步。
又觉得被皇帝召见,不声不响地退出去太失礼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低着头尬在了原地。
“无妨,让她也听听。”李世民威严而平静地吩咐。
长孙皇后在时,她也是在这个位置,陪伴陛下一同接见大臣……
李世绩收拢发散的思绪,正待开口。
陛下先开口了:
“你这次所领的魏州兵马,只是与高句丽作战的先锋。
“朕岂不知兵?以这点力量长途奔袭,硬捧高句丽十五万匪军,非你力所能及也。
“所以此次败战,不是你的责任。
“待四地兵马、两府民夫到齐,齐头并进横扫高句丽,仍由你指挥。”
啊不是陛下,怎么就滑坡到败战了……谨慎了一辈子的李世绩,头一次有了插皇帝嘴的冲动。
但众所周知,不论有没有其他妃子在场,插皇帝嘴都是比较严重的御前失仪行为。
所以,李世绩只能低头听着李世民滔滔不绝,脚趾本能地在地板上抠啊抠的。
“朕派你前去,是另有目的的,让你出征之前,朕也专门交代过你。”
李世民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为严肃。
杨氏立刻向李世绩投来目光,眼神灼灼,苍白的面孔有了些血色。
实力相差悬殊,吃败仗也是无可奈何的。
只要李明他们能平安归来……
李世民定定地盯着李世绩,一字一句道:
“人,你带回来了吗?”
“陛下……”李世绩终于得到开口的机会了,正要说明情况。
“无需多言,回来了还是没回来?”
李世民霸气地说着,须发皆张,宛如威严的雄狮。
每当大臣们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每当他们回避问题的时候,就说明……
李世绩只能据实以告:
“没回来,因为……”
杨氏脸色顿时煞白,主心骨仿佛被抽空了,整个人软绵绵地坐在地上,勉强用手撑着。
李世民双眼布满了血丝,抓住李世绩的肩膀,如同愤怒的狮子,低声咆哮:
“那他们人在哪里???”
躲在燕山深处?被掳往平壤?还是已经……
“大概在营州吧。”李世绩客观地说道。
“营……营州?”
李世民微微一颤,双眼闪过一阵茫然,无数思绪在脑子里狂奔而过。
就这么僵了片刻,他若无其事地放开李世绩的肩膀,平静地评价道:
“哦,他们突围与张俭会合了?干得还不错。”
杨氏的眼睛里也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人一下子就坐直了。
“也,不尽然……”李世绩小心挑选着自己的词汇:
“是李明殿下……”
李世民打断了他,没有笑意地一呵:
“怎么,他们难道大摇大摆,走大路去的营州?
“难道高句丽人退军了?”
开玩笑,就李世绩率领的这点魏州兵马,不但人数少,还是丢弃盔甲和辎重、长途奔袭的疲兵。
带着这么点羸弱的力量,能突破燕山、打进平州,都算名将了。
还想击败十五万敌军?
做梦也不敢这么做啊!
“陛下……”
眼见得越描越黑,李世绩也有点背不住了,瞅着这个空档,赶紧像倒豆子一样说出了重点:
“如陛下所说,高句丽确实撤退了。
“但没非末将之功,而是李明殿下!
“是李明殿下仅以平州之力,就击败了敌十五万大军!”
此话一出,书房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李世民表情一片空白,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
杨氏端端正正地坐在席位上,也像雕塑一样,表情一片空白。
一双父母猛然发现,自己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的亲生儿子,怔怔地听着李世绩的汇报。
“李明殿下治民、治军极有方略,加上侯君集、薛万彻、韦待价的辅佐……”
“你等等。”李世民回了回神,打断了他:
“高句丽王手下的是正规军,不是窦建德那种,被薛万彻带二百人就冲散的农民军。”
即使重新核定了户口,平州总人口也就十万出头。
你就算平民和士兵一换一,也还有好几万的缺口呐!
李明难道真是活菩萨活神仙,吹口气就能把敌人吹回辽水以东?
也就是汇报的是最靠谱的李世绩,老李还能听一听。
若是换其他将领,他早就一脚把那乱吹牛皮的家伙踹回前线了。
“陛下,高句丽国王死了。”
李世绩道:
“被李明殿下派出的细作策反了左右,刺死了。”
李世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定定地注视着李世绩。
李世绩立即单膝跪地:
“一切属实,若有虚言,末将万死不辞。
“从平州前线的战报立刻送到长安,可与末将之言互为印证。”
接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封信:
“这是李明殿下的亲笔书信,托末将呈献给您。”
这龙飞凤舞的字迹,一看就是自己亲生的。
呼……杨氏整个人终于彻底松懈了下来。
李世民略略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沉静地说:
“你起来吧。”
结束了?
辽东之乱,真的就这么结束了?
甚至不用朝廷出手,李明就把一切都摆平了?
他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但在臣下面前,李世民硬是压下满肚子的问号和感叹号,十分冷峻地进行着下一步安排:
“四地两府的兵马粮草调动不变,辽东行军道编制不撤,仍由你指挥。
“趁高句丽内部大乱,一举攻灭之。”
李世绩有些迟疑,还是呈上了那份与高句丽的和约:
“前线的李明殿下,似乎有不一样的想法。
“这是殿下与高句丽摄政初步达成的停战条件,还请陛下定夺。”
喝,臭小子真把自己当主君了?都敢不经请示,私自与敌人媾和了?
李世民又想气又想笑。
这做派,只能说相当“李明”了。
“你退下吧,朕再做决断。”李世民冷静地吩咐道。
李世绩立即拱手退下。
李世民又转向杨氏:
“你也先回去休息吧,朕还有些事。这几个月,你是最寝食难安的。”
杨氏知道丈夫的心思,没有多问什么,掩笑离去,脚步轻盈得像蝴蝶一样。
李世民听着渐行渐远的脚步声,确认四下无人后,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澎湃,振臂低呼。
好,很好!
能文治,也有武功。
能在正面战场打崩敌人,也会阴谋诡计釜底抽薪。
而且还是顶着满朝文武的质疑,纯凭一己之力,硬生生扭转了占据!
此子有乃父风范啊……
不,岂止类父,简直青出于蓝!
“朕若是落得此般田地……还未必能如他一般,这么快就破局。”
李世民扪心自问,他当初创业的起点,其实是比李明在辽东要高的。
他们老李家本就是隋朝皇族的亲戚,父皇李渊是隋炀帝的表兄弟,李世民初次登场就是为隋炀帝护驾。
若是让他李世民落草为寇,与山匪农夫为伍……
设身处地想,就算他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能收拢人心,从零手搓出一支铁军,并与十五万正规军一争高下。
“收拢人心,草莽初创,不甘于人下,嘶……”
李世民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
怎么感觉他和杨氏生的这个幺子,颇有高祖遗风啊?
不是唐高祖李渊。
而是汉朝的那位太祖高皇帝……
好家伙,唐朝传到现在才第二代,又来一个开国皇帝可还行。
李世民摇摇头,打消了这个危险的想法,目光落到了书桌上的那份与高句丽的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