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一眼就看穿了老李同志这封信的真正意思。
李世民的性格,可以说是均匀地播撒在了三个嫡子身上。
李承乾继承了他的多情,李治继承了他的多虑。
李泰则继承了他说话的弯弯绕绕、遮遮掩掩。听见陛下的这个态度,房玄龄莫名松了口气:
“那,就以老臣的方法,使用软性的限制措施,来钳制住百姓兑换铜钱的总量?”
侯君集和长孙延都点头同意。
这似乎是当前局势下,最好的办法了。
李明抱着胳膊,却是不答。
房玄龄眉毛微微拧起:
“殿下意下如何?”
“嗯,我有个一个不太一样的点子。”李明说道。
三人精神一震。
当李明殿下有有点子的时候,那是真的能解决问题的。
“给钱庄增派人手,三班倒。
“不论昼夜,十二个时辰随时开放,放开了让老百姓来兑。”
听着辽东点子王出的主意,三人忍不住嘴角抽搐。
…………
当天,当拿到同平章事阁下的新草案时,三省六部爆发了极为激烈的争吵。
同样的争吵又蔓延到了太极宫。
这做法实在太乱来了,放开百姓兑换,这不是生怕国库不空虚么?
就算陛下再怎么放权给李明殿下,有良心的百官也恕难从命。
然而,就在李世民陛下也拿捏不准,准备把李明小老弟叫进宫里问问的时候。
李明已经自说自话地下到每一个钱庄。
被动等待,不是他的风格。
他打算以主办官的身份,亲自给诸位掌柜宣读这份命令,来一个“政令下乡”。
长安城有一百零八个里坊,也就有一百零八个钱庄。
他在侯君集、长孙延的陪护下,一路轻车简从。
这些钱庄门前,无一例外地大排长龙。
在众目睽睽之下,李明越过众人,大摇大摆地往钱庄里钻。
立刻有人认出了他:
“李明!是李明殿下!”
李明的丰功伟绩,经过长安快报的一通吹捧,已经深深刻入了每一个长安人的dna里。
加上他的外貌太有辨识度了——一个举手投足过于成熟的臭屁小孩。
很难不认识他。
现场立刻热闹起来,欢呼雷动。
一是终于能看见传说中的大名人了,还这么平易近人。
二是,他们也知道,这次赈济的主事人就是李明。
给大家大撒币的大善人,谁不喜欢呢?
加上他在长安施粥时留下的、以及从辽东传来的,近乎“活菩萨”的古怪都市传说。
让大家对他的信任,更甚于对这个朝廷。
“把钱庄里的钱装进木条筐里,给我搭个台子。”李明小声吩咐长孙延。
后者立刻找到了钱庄的掌柜。
掌柜一辈子都没听见这么古怪的请求。
木条框的缝隙较大,虽然不至于让串在一起的铜钱漏出来。
但毫无疑问,对外面排着长队等待兑换的百姓来说,这诱惑力太强了。
他生怕这铜钱一露头,就被暴民抢完了。
但掌柜不敢不从,把钱庄里所剩铜钱的大半,塞进了几个木条筐里,全部搬了出来。
李明大摇大摆地站上了这座用钱搭起来的台子上。
铜钱透过木条的宽大缝隙,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橙黄色,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一个孩子,站在钱堆上。
极具视觉震撼力。
“大家不相信纸币,不相信朝廷,不相信我,生怕铜钱被别人兑完了,自己赶不上趟,所以想快些用纸币兑换铜钱。
“你们的这份担忧,我理解。”
李明声音不大,但所有人都听得全神贯注。
“不过,如你们所见,铜钱有的是,敞开了兑换。”
李明指了指钱庄的铺面:
“每天从早到晚,半夜也开放兑换。所有窗口全开,一个钱庄不够,我就再开一个钱庄。
“你们想兑多少,就兑多少,应兑尽兑。”
简短地说完,李明便爬下了钱堆,扬长而去。
排队的众人面面相觑。
心里好像响起了一个声音:你个二货,这么多时间精力在这儿排队干嘛?
就在他们拿捏不定的时候,一个打扮夸张的女人,腰缠一串铜钱就来了,喉咙梆梆响:
“掌柜!我要兑纸币!”
掌柜和伙计们、包括门外排队的人,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她。
大家都用纸换铜钱,怎么来了个傻缺用铜钱换纸?
“我做大买卖的,用铜钱太重了!
“既然这些纸币能当钱用,不用才是傻缺,傻缺才背着一串铜锭跑来跑去,不方便还容易被抢!”
那大姐大着嗓门嘟嘟囔囔的,撂下铜钱,扬长而去。
看着那女人消失的背影,排着队的众人更觉得自己像傻缺了。
如果纸币真的能买到东西。
如果朝廷真的有数不完的铜钱,随时随地放开了任由大家兑换。
那这些纸片,不就等于是真钱了吗?
反正都是随意使用,都是能购买商品服务。
和铜钱、米绵之类,有什么区别?
不就是一个标志、一个代币么?
“队伍这么长,我明天再来。”
“就是就是,反正钱庄还有那么多钱,不差这么一两天。”
“我先用纸币去市场买菜,反正朝廷规定必须得收,剩下有多的再来兑换。”
“还兑换啥啊兑?你不觉得铜钱太重吗?纸多轻便啊。”
大家伙忽然没有了抢兑铜钱的气势和理由。
毕竟,朝廷可以不信。
但李明殿下的话,大家还是愿意相信的。
意识到朝廷有充足的铜钱作为准备,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兑换需求以后。
百姓对纸币的信心自然而然地就膨胀了起来。
信心一足,安全感有了,恐慌自然消弭,大家反而不想兑换了。
于是,在钱庄掌柜的目瞪口呆中,排队抢兑铜钱的人群,竟渐渐散去。
…………
在钱庄一旁,阴暗的角落。
“演技还是有些浮夸,得亏大家不容易注意到你的人,只看得见你出场时腰缠的几贯钱。”
李明对着刚才那兑换纸币的女人,就是一通评头论足。
虽然经过乔装打扮,但还能看出一些端倪。
这个“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女人,正是李明的心腹细作,胡三娘。
她的作用也很直白,就是来当托的。
胡三娘听得极为专注认真。
而侯君集和长孙延,则忍不住捂脸。
论鬼点子,真没人比得过李明殿下。
演戏、演说、请托,什么小伎俩招都使了出来。
老实巴交的长安市民,哪见识过这个啊!
随便一忽悠就被劝退了。
从结果上来看,效果拔群。
“我们收拾收拾,赶紧接着去下一个钱庄。”
李明点评完毕,便吩咐侯君集、长孙延和胡三娘:
“就这么照葫芦画瓢,每一个都演一遍。”
这几日,李明一行人马不停蹄地辗转在长安的一百零八个里坊、以及东西两市之间。
在每一个钱庄门前,都表演了刚才那一出话剧。
而每一个目击者,都迫不及待地将这一幕分享给身边的亲友。
很快,这股“纸币也是币”的认识,就迅速席卷了整座长安城。
并随着往来的商贸,逐渐向全大唐扩散。
…………
太极宫两仪殿,听到消息的李二陛下,都快气得发疯了。
“什么?!李明那厮真的这么干了?
“真的放开所有钱庄,不舍昼夜,对百姓予求予取,随便让他们兑换宝贵的铜钱?!”
李世民差一点就又要在小朝会上拍案而起了。
禀报此事的大司空长孙无忌,也被陛下的反应吓了一跳,战战兢兢地低头道:
“确系如此……”
“可门下省呢?门下省不是把这条政令封驳了吗?刘侍郎!”
李世民质问黄门侍郎刘洎:
“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不阻止同平章事?!”
刘洎一脸茫然:
“同平章事并未向门下省……下发此条命令啊……”
“他绕过了门下省?!”
李世民一怔,嘴里喃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