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监国就是看家,只是这个家有点特殊
太极殿鸦雀无声。
群臣肃然。
“监国”的意思就是看家,只是这个“家”有点特殊,是“国家”。
皇帝外出时,谁监国,谁就是处理内政国事的实质一把手。
其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
因此,“监国”一词往往与另一个词搭配使用,那便是“太子”。
除了太子,皇帝能放心把国家内政交到谁手里,哪怕只有短短几个月?
除了太子,谁能有监国的这份权力和殊荣?
所以,李世民陛下几乎是在向群臣明示了。
翻译一下就是:
“朕觉得李明这个小伙子不错,以后他来当你们的老大,谁赞成谁反对?”
几乎没有人敢当面蹦出来,当这个跳梁小丑。
就算铁杆明黑们也是如此。
考虑到李明所展现的能力、以及在长安民间的巨大声量。
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名字“永垂史册”,成为“螳臂当车”的同义词。
更何况,李明这货心眼小,下手黑,谁也不想当面触他霉头。
要反对,也得是在私底下使绊子,或者暗戳戳地做皇帝陛下的思想工作。
我反对!……长孙无忌很想当一秒钟的英雄。
和其他可以左右横跳的大臣不一样。
长孙无忌和嫡子们的血缘关系注定了,他必须要和李明斗到底。
加上之前他下手重了亿点,和李明之间产生了亿点小误会。
比如包围立德殿、几乎把李明一刀剁了、差点把李明送给一个死人当儿子、试图让李明在第一次去辽东的路上遭遇“意外”,等等。
实话实说,要不是优柔寡断的太子拦着,长孙无忌至少有两三次杀死李明的机会。
如今风水轮流转,逼得长孙无忌不得不换位思考一番。
如果他落在宽宏大量、绝不记仇的李明手里,有可能落得什么好下场么?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大概率先被封个无实权的三公,然后扣个造反的帽子,一脚踢去儋州,在路上不明不白地“暴病”而亡吧。
“臣……”
然而刚一开口,长孙无忌突然发现,自己很难在这个太极殿上公然反对。
刚才他之所以敢挑头开除李明的职位。
一是因为皇帝没表态;二是他错估了李明对群臣的魅惑力;三是钱荒结束,撸掉职位顺理成章。
而现在,三个理由都没了。
在大朝会上,当面和皇帝陛下、以及李明殿下顶牛,这份量,连他也得考虑考虑。
没事,不着急。
陛下现在还春秋鼎盛、身体壮健。
时间一长,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尤其是在有玄武门传统的大唐。
长孙无忌最后决定,暂避锋芒,姑且让李明先下一城。
储君之位既没有正式官宣,李承乾仍是名义太子,而且就算官宣了,不到最后一刻也仍有变数。
就算先让李明监国,又能如何了?
而在其他人眼里,连头号明黑都哑火了,那他们就更没有做出头椽子的理由了。
所以,在最初的一瞬间,太极殿陷入了令人难堪的寂静之中。
在场所有人、不论立场,都在努力消化陛下此举的深意,思考自己接下来的方针。
“臣等,遵旨~”
房玄龄率先打破沉寂。
十四奸党立刻集体跟进,山呼陛下英明。
大势已成,十四子监国一事,就这么愉快地定了。
对李明一党来说,这是里程碑式的胜利;而对明黑来说,李明实际监国以后,才是挑战他的最好时机。
双方的拉锯仍在继续。
“我持保留意见。”李明同学主动举手:
“能不能推迟几个月,等我坐镇辽东处理完高句丽,再让我来监这个国……”
“既然没人反对,那就这么定了。”
李世民陛下直接无视之,愉快地宣布退朝。
群臣散去,唯有房玄龄还坐在原位。
老房既没有动弹,也没有什么悄悄话要向二圣转达,只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地板。
“相公,您身体不适吗?”清场的宦官有些尴尬地候在房玄龄身边,赶也不是,不赶也不是。
李明从小龙榻上蹦了下来,拍拍酸麻的腿,溜达到老师的身边。
“相父,有什么锦囊妙计要传给寡人吗?”
听得这一贯臭屁的语气,房玄龄这才如梦方醒,紧紧握住李明的双手,昏黄的老眼有光亮闪烁。
去年种下的种子,没想到今年几乎瓜熟蒂落。
老臣百感交集。
“老师,学生恳请赐教。”李明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
房玄龄嘴唇翕动,强忍着翻江倒海的感情,声音有些颤抖:
“殿下英明神武,老臣没有别的能教您的了。
“只是有一言,请殿下时刻牢记。
“治大国如烹小鲜。”
…………
看着老臣步履蹒跚的背影,李明也不免有些感慨,又有点挠头。
“呵,玄龄公看你还是很准的,对你的告诫与朕有异曲同工之妙。”全程旁观的李世民同学有些得意地说:
“你就是太年轻气盛。若治理一城一池,这是优点,快刀斩乱麻。可治理一国,就必须更沉稳一些。”
“不气盛那还叫年轻人吗?”
李明回怼了一句,看见老爹慢慢握紧的拳头,一秒认怂:
“我开玩笑的,我一定牢记父皇和老师的教诲,耐心谨慎。”
李世民看着儿子四处躲闪的眼神,还是不够放心,千叮咛万嘱咐:
“我出征的这段时日里,你就是我的大后方,千万要稳着点来。
“别等我回来一看,大唐被你搞得狼烟四起,更别打仗打一半,后勤给我玩断了。”
像极了把自己珍藏的手办借给邻居家小孩玩的老宅男。
李明郑重地点头:
“我会哒。”
李世民确认过小李的眼神,这才放下心来,正式提起一直横亘在他心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起案子你查得怎么样了?”
“哪起案子?”李明下意识问。
他手里积压的悬案可太多了。
九成宫案、平州假传急报案、张亮勾连皇子案、李明遇刺案、李明在皇宫杀人案……
可以说,从第一章到第二百多章,名侦探李明实际上连一起案子都没有真正彻底破获。
真正的幕后黑手依然逍遥法外。
“还能是什么?当然是造成这次钱荒的罪魁祸首。”李世民的表情逐渐严肃:
“是谁一下子囤积这么多铜铁,导致我国差点无铜钱可用?”
完整经历过一次经济危机以后,李世民也算是经济学半入门了。
哈耶克的大手可以放大市场扰动,当铜铁出现紧缺时,驱使民间跟着囤积。
问题是,最初的供应扰动来自哪里?
是谁一下子把大批量铜铁藏起来了,或者运走了?
如今经济危机本体解决,他就有时间精力追本溯源,查查这问题的源头了。
尤其是,铁这玩意儿还特别敏感。
属于战略物资。
就算违背市场经济自由贸易,朝廷也要用有形的大手,阻止其流入外国(辽东对高句丽的倾销除外)。
如果铁器成品流入草原,流入薛延陀,被当地的“兽人科技”加工成盔甲。
尽管远不如唐甲的轻便结实,但和肉身硬抗箭头相比,也足够给唐军造成麻烦了。
这也是有大臣举报李道宗、契苾何力叛变的理由之一。
他们担心大唐国内有人里应外合,向草原输出铁器。
“我主政的第一时间,就命令各州府和各官营矿场,严查铜铁出境。”李明回答道。
李世民回忆了一下,在当时长长的任务列表中,确实有这一项。
“结果如何?查出来什么了么?”李世民追问。
“嗯……一言难尽。”李明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
李世民眉头一皱:
“查出来就查出来,没查出就没查出,怎么叫一言难尽了?”
“怎么说呢……”李明挠着脑袋:
“查出来了,但好像又没有完全查出来。”
他便将这几个月的调查结果和发现一一道来。
各州县卡是设了,也确实抓住了不少向城外或者矿外运输铜铁的……嗯,搬运工。
是的,只抓住了搬运工。
那些人的职责,就是把金属矿从南方的甲州,运到北方的乙州。
然后由另一伙搬运工,再将这批货运到更北的丙州。
就这样一路向北~一直运到云州、朔州、夏州、灵州等毗邻沙漠的帝国北疆。
“然后呢?”李世民追问。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查不到了。”李明叹气。
李世民切了一声:
“无能。”
李明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无什么能!……边疆的州县,我管得过来嘛!”
虽然大唐是有出口管制的,严禁铁器出国。
但在边疆地区,有的是国际贸易免税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