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144.第144章 五十万声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马背上,卞媚想往前动一动,让出些空间。

但曹操的手臂如铁箍,她稍动了下,又被揽了回去。

“州牧…”

卞媚隐约有些感觉,随着驰骋,脖颈逐渐渗出一抹红润。

几人很快回到城内曹府。

“冀州袁绍和公孙瓒再战,有战讯传过来。公孙瓒第二次败在袁绍手中。”

“青州贼寇复兴,首领管亥,聚众围困北海孔融。”

“另外,荀司马传信,催我们早些回昌邑。”

戏志才脸色略有些苍白,坐在书房侧席,接连给曹操通传了数条消息。

曹操带着卞媚刚回来,坐到主位的矮席后。

矮席上放着皇帝任命他为兖州牧的圣旨。

州牧的权柄,行使已久。

但这任命却是来之不易。

士族阶层带来的阻力,比曹操意料中更大。

当士族联合,一州之首都有被撼动的风险。

这个年代,阶层的固化,士族掌握的资源权力,似乎很难改变。

“五日后回昌邑。”

“这次公孙瓒调整了战术,以坚盾护持骑兵,但仍被袁绍以步兵持械,扫击马腿,强弩配合的战术击败。

公孙瓒退兵三百里,此前张狂的气焰已失。”

“袁绍胜,是好事。不然州牧追逐袁术千里,顺势抢夺豫州,过于扎眼了。”

“袁绍能分走一些瞩目,正合适。”

曹操问了几句袁绍和公孙瓒的战况,遂拿出一卷空白竹简,提笔书写。

卞媚坐的较近,跟着看了看,见曹操写的标题是治蝗策。

张仲景翻阅一些古方,找到了几种方法,有待尝试。

其他人也在到处寻找类似的蝗灾记录,治理办法。

曹操汇总众人搜集的内容,加上一些来自后世的记忆,先统一整理记录下来。

四月起,兖州境内将开始禁止掏鸟窝,捕杀鸟类。

并鼓励饲养家禽,尤其是鸭子。

另外要在耕田周围,早日挖掘地沟。

蝗虫有向人性,在地沟两侧预留大量松土。蝗虫多时,有人在地沟旁走动,加上蝗虫想食用庄稼,就会大量跳入田埂附近的地沟。

回填泥土,便能掩埋蝗虫。

四月起,兖州张榜告知各郡县,全力除草,视野所及,不留荒草。

或焚烧,或砍草回去烧灶。

时下的人,还不太知道蝗灾留下的虫卵,会随着草的滋生而繁衍。

蝗虫就在草木之间诞生。

除净荒草,是治理蝗灾的主要办法。

蝗灾爆发时,还可夜晚举火。

蝗虫会自行投入火堆。

多种方式并用,当可一定程度抑制蝗灾,保护良田。

兖州之外,豫州也得到了通告。

有的郡县遵从曹操的意思,有的则不奉行其通告。

遵从曹操意思的区域,就是和各家士族结盟的好处。

这些士族有人在各地任官,曹操和他们结盟,获得支持,豫州就有了小半地区,奉行他的号令。

比如颍川郡就听从曹操建议,全境除草,不许捕杀飞鸟,鼓励饲养鸭子。

汝南郡是袁氏祖地,对曹操的除蝗策,则充耳不闻。

四月初的晚上,书房里,曹操眼前词条重现。

【声望值:499534……500311/500000…】

【声望达五十万(名动天下),你获得一个新指向】

【五十万声望,将为你汇聚民意。词条出现新的更迭……】

曹操阖动眼睛,词条消失,问:“没有发现?”

“没有。”身后响起一个声音,是那位剑道好手。

两人谈论的‘发现’,是曹操的一种试探。

近来,他有一种莫名的感觉,似乎有人躲在暗处窥视自己。

那是一种心灵层面的感应,一闪而逝。

曹操想到的是道人史子眇!

其两次出现,一次将皇帝抛给董卓,一次救走青州军首领管亥。

其实从曹操在洛阳,暗中弄走了先皇帝刘辩以后,这种被窥视的感觉,就曾出现过。

对方知道皇帝在曹操手里?

曹操近来数次不动声色的试探,想引对方出来。

之前遣派剑客去拿圣旨,今日突然和卞媚纵马而去,过程中身边都有防守漏洞。

但暗处的人,并未把握这些漏洞。

是对方看破了漏洞是陷阱,还是曹操的感应是错的,几次试探,没发现异常。

曹操微微摇头,起身离开书房,准备回去就寝。

曹家内宅,卞媚在房间里收拾东西。

曹操在谯县,和各家士族会面,发布治蝗策,明日将启程回昌邑。

卞媚整理好东西,来到木椸后脱了衣衫,露出一身净如初雪的肌肤。她是那种白的会发光般的冷白肤质,体态曼妙。

她走入浴桶,沐浴后穿上内衫,又回到寝殿。

浴后的卞媚,身段在裙下起伏,丰腴挺拔处,圆滚滚的撑起了衫裙。

她坐在榻上,发丝垂顺,念头转到前日和曹操共乘一马回来时的情景,抿了抿嘴。

吹了灯盏。

卞媚侧卧在榻上,念头里浮现出曹操的面庞。

她发了会呆,拉过被子,准备睡觉。

忽地,卞媚有些警觉,听到一丝异响。

窗户开阖,竟有人翻进了她的房间。

卞媚霍然起身,轻灵如猫,白净的脚丫轻点卧榻,袖内出现一道匹练般的寒光,便准备动手。

然而看清进来的人,卞媚愣了愣,把片刻不离身的武器收起来:“州牧!”

来的正是曹操。

他琢磨着要回昌邑了。

这段时间事情多,难得空闲,处理下个人问题,晚上来和卞媚交流交流。

ps:求票~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