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京:文豪生活从家庭自卫开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46章 :天生适应国际市场的作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女人穿着西装裤,装扮略显优雅。

她看着几部作品有明亮的光彩在闪烁。

说实话对于龙川彻的作品她没怎么翻阅,第一个是她不太喜欢日本文学。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地,西方人对东方文学总有种趾高气昂的感觉。

日本文学给人的感觉冗余,繁杂,安妮·埃尔诺并不喜欢。

“你的这个小男朋友在国外长大?”

安妮·埃尔诺翻开的作品是龙川彻的《且听风吟》,手指指向的是几个短句。

——

如果将一年到头都得除霜的旧式冰箱称为冷静的话,那么我也是这样。

——

上床时她身上已经凉透了,宛如罐头的三文鱼。

——

哈特费尔德的墓很小,小得像是高跟鞋的脚后跟。

“我都说”

武田真妃蹙了蹙眉头想反驳,反应过来看向对方开心的神采。

安妮·埃尔诺是《新法兰西评论》撰稿人之一,国际市场把控几乎敏锐。

“作品很好?”

武田真妃挑了挑眉。

龙川彻的青春三部曲有很浓的西式风格,运用的比喻也经常是‘羊’‘鼠’‘独角兽’这种具备西方风格的产物。

“说‘好’不准确。”

安妮·埃尔诺并没有就好不好这个问题回答。

她摘出一句短句反复通读,将它翻译成英文,又翻译成捷克语,法语。

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歌德提出的,他从中国文学中获得启发,强调打破地域割裂局面的世界文学,认为世界文学是要将各民族文学统一为伟大的综合体。

“他的句式简介,翻译成各类文字都能最大限度上保持原文原意。”

“有人说过,各国文学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流失掉的那些东西。”

安妮·埃尔诺翻完《且听风吟》又翻阅《1973年的弹子球》。

在国际市场上,阻拦文学创作者最大的难题就是翻译问题。

在不带有本国文学素养的前提下,想要适应国际就要尽量着眼于世界性的文化色彩。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翻阅着对方的书籍安妮·埃尔诺好像能看到对方飞速进化的过程。

从《且听风吟》的稍显稚嫩,到《冷酷仙境》的简单明了。

对方以诙谐性做底,简洁文风做触。

保持文学性的同时,也给予世界范围读者的通读性。

宗教色彩,西方文化。

阅读对方的作品好像能够看到那个年轻人在一点点砥砺剑锋,一点点的改善自己的文笔。

他是东方人。

但是在为国际市场做着准备。

作品可以随意的翻译成各国语言。

自己的内核思想也能准确无误的传达。

那个下午海鸥鸣叫的下午。

在日本陆地的边缘。

武田真妃看着自己好友将前男友的作品逐步翻译。

她记得很清楚。

对方最后翻译的一句话是.

从冷酷仙境,

直到世界尽头。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