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海亦可平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72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方征不断听到“隆隆”声,定睛看去。只见是在半山腰上,有玉工抱着形状似轮的工具,上半头是石头,下半头嵌了刚玉,两侧以绳索固定。从半山腰坠下,落到下方要打磨的玉石顶端。又重复抱着那东西,再次爬到半山腰,将那工具微调方向坠下。

“那就是夏渚的‘刚砂轮’吗?”这当然不是后世的钻头机械力量,方征惊讶看着,全都靠人力。祖姜的轮.盘制陶是先靠高温熔铸,再在极大温差下重固。饶沃的铜风炉也需要消耗巨量的木材燃烧。但夏渚这么多玉器,靠这样做要到猴年马月?

方征发现自己又错了,玉矿周围的一圈半山腰上,都是这种劳动模式。爬山玉工三人一组,下方更换工具的两人一组。粗略估计有几百组,人数达上千。他们轮流更替,大约3分钟左右靠重力打磨一次,下方隐约已经成型的有不少玉雕。他们的绳子是特制的,上面缀有很多小刚砂,重力下坠时也能磨制。谓之“砂绳”。

这里都是粗加工,借助地形重力把器物大致形状弄出来,更多细节加工则在阳纶的玉坊中。

最中央正在磨制形状的最大件,方征辨认出那天圆地方筒形的大致轮廓,想必是玉琮,古代祭祀的重要礼器。方征又看了一会儿,发现玉工之中负责领头人不是奴隶主类似的“监工”模式,而都在各组玉工中起到带头作用。不断纠正绳索摆放方位,提醒玉工们仔细。

在玉矿山四面,都有农舍房屋。想必就是索兰说的在此地定居了几代之人。附近土地贫瘠,更没有河流,农业和渔业都没法维持生计。他们就靠制造玉器,与夏渚换取生活资料。矿山外围驻守着不少士兵,有些穿着铠役军的甲衣,有些却是葛布麻衣,能在玉工和民兵两种身份转化。

这样的劳动组织模式还算人道,也不残酷。每做一会儿那些玉工还在伸懒腰“能不能歇会儿啊”。这时候就会有工头敲他们脑袋“做不完后康大人就不高兴,不高兴了就不给我们送吃的了!”

后康想必是夏仲康某个管玉坊的小兄弟。饶是如此那些玉工又嬉皮笑脸哼,“没事的,我们都做了大半了。做得完的。”于是工头也高声道“那就去吃饱,然后好好睡一觉!精神好了回来干活!”

子锋道:“征哥哥,阳纶都成那样子了,还会有人来跟他们换东西吗?”

方征叹了口气:“只有和平时,贸易运输队伍才能规律前来。我要和他们谈谈。”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