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釉有些意外,问道:“杨晔给梅小芝念情诗?”
“嗨,张童生在家里苦读怕是不知道这些事情,此前杨晔隔三差五就要去梅家院落外头念诗,人梅家一点儿不待见他,为此还特地花钱圈了院墙,省得杨晔伸着脖子往人家梅小芝的窗户里望咧。”
说着,村民又笑了起来。
张釉附和着村民笑了笑,眼底却闪过一抹不快。
杨晔到文阳城已经辰时,城门外有三四个大棚子,里头拴着些牛马骡子,有专门的人看管,城门口已经有好些附近村庄的村民挑着瓜果菜食往城里去,虽然时辰还早,但已经是一副热闹的派头。
城里大道宽广,铺子酒楼在陆续开门,小贩的叫卖声由远及近,县城里的生意派头很足。
杨晔从主街进去,想找人问问哪里有招工的告示,就见着乘坐牛车的张釉朝他走了过来,文质彬彬的朝他招呼了一声:“杨兄。”
“张兄。”杨晔客气回了一句。
“杨兄也进城了,实在巧,不知杨兄这趟进城可是有什么急事?若是有空余的时间,小生能否请杨兄到茶楼里喝一盏茶,杨兄学问丰富,有过院试的经验,早就想跟杨兄讨教一二了,可惜先前一直没有机会。”
杨晔睥了张釉一眼,他不知这人到底是真心想要讨教学问,还是有别的事情,不过他还是实事求是道:“今日恐怕不行,我得去找招工告示。”
“招工告示?”张釉眼里藏不住的讶异,全然没想到有一朝也会听见杨晔会来找差事儿做,他神色一敛:“我正好要走那边,不如带杨兄去。”
有现成的人引路,也省的再问路,杨晔也不管他抱着什么意思:“那便有劳了。”
招工告示在一个十字路口边上,并不难找,极大一块墙贴着很多告示,这个告示和衙门的告示墙并不是同一个,上头的都是一些民众之事。
杨晔朝着几张新贴不久的告示看,旧的时间长了,估摸着早就招够了人,去了也是白跑一趟,可是新告示却都是招些码头搬运工人,或者是酒楼打杂的小二,也有招揽厨子的,寻账房先生或抄书的告示都很久了。
其实像抄书写字这些差事儿,一般都是散工,贴告示的老爷少,再者这种大都是通过介绍去的,人书院直接就把这活儿给包揽了。
“近来招工都少,贴出来的告示怕都没有适合杨兄的。我上工那儿的老爷为人平和,对读书人很是客气,我倒是想引荐杨兄过去,只可惜老爷那儿已经不要人了。”
张釉施施然叹了口气。
杨晔倒是神色平静,古今往来好工作都是难找的:“无碍。”
张釉对于杨晔的反应,颇感无趣。
之前他考上童生后就在县城里寻了份差事儿做,他想在县城的书院里读书,家里条件虽然不差,书院的学费也交的上,可再多些别的负担就困难了,家里那条件也就在村里能逞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