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话霍老就没跟黄家儿媳妇说了,是跟身边的中年大夫说的。
很快黄家儿媳妇就给抬到另外一张床上,推着去了别的屋子。
她眼瞅着一根针扎进来,往后她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她再醒过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身上轻轻松松,没有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了,她赶忙睁开眼,先是看到自己憋下去的肚子,又赶忙看向身边,想找孩子的身影。
黄家以前出生的孩子都是活不过几天,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她还能不能见自己的孩子一面。
那边。年轻大夫也在,见着黄家儿媳妇到处找,就指了指另外一边,现在孩子还得放在恒温箱里养着,不能抱出来,我估摸着小半个月就差不多了。原本你可以去外面养着,是黄大人说你是家里的功臣,特地叫你在这里养着。
病房跟病房也是不一样的,这边的病房是单独的,还有大夫守着,虽然大夫不一定能用得上。
年轻大夫帮黄家儿媳妇把脉,满意道:恢复的很好。
黄家儿媳妇根本没坐月子,就是在病房里住了一个月,每日里吃的用的都是专门的,身边伺候的是个年轻的姐儿,干活干脆利落,就是话不多,怎么问也不说话,黄家儿媳妇想给打赏也不要,逼着给银子还直接急了。
等着从那间病房里出来,连带着孩子也跟着出来了。
到了外面的病房,这才能跟黄家人真正的见面。
开膛破肚生出来的小孩儿白白胖胖的,喜欢攥着小拳头睡觉,有时候睁开眼睛看到人还会笑,看上去健健康康,半点毛病都没有。
*
大夫说我家是什么遗传,还是隔代遗传。黄侍郎就说,那个听不懂,不过我那孙儿现在已经能会自己翻身了,半点毛病都没有
你孙儿胡跃群傻眼了。
这絮絮叨叨的说了这么多,最后就说了个孙儿,跟边城有什么关系?
黄侍郎就说,保育堂医馆是燕大人的。那开膛破肚生孩子的法子,也是燕大人提出的。胡大人啊,我这一把年纪了,早就活够了,可我孙儿年纪还小着呢,眼瞅着还有几个小辈媳妇都怀上身子
所以叫他跟燕洵作对,他是吃饱了撑的。
马儿忽然打了个响鼻,也不知道是不是赞同黄侍郎的话。
胡大人,等你需要看大夫的时候就知道了,燕大人虽然很多事都跟咱们对着干,可他总是有道理的。跟燕大人对着干有什么意思,何不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呢?
那保育堂医馆可是好地方。瞧见我现在的身板没?就是去那边一个叫什么老年中心的地儿,给点银子就有大夫教着怎么锻炼,身上的老毛病是半点都没的
所以黄侍郎成了保育堂医馆的常客,他不但带领全家来保育堂医馆看病,还让同僚也来。
这胡跃群眼瞅着黄侍郎到了前面,他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他还以为黄侍郎跟燕洵有仇,这回去边城定然要借题发挥呢,谁知道黄侍郎变了个人似的,比谁都维护燕洵。
*
边城这边算计着日子,估摸着京城来的功曹马上就快要到了。
燕洵就派出一小队道兵,每天都去路边等。
等终于见着这些功曹的时候,前来迎接的道兵都看傻了眼。
来边城的功曹啥样的都有,可就是没见过这全都是老头子的啊。
可甭管咋样,功曹来都来了,难道还能质疑他们的身份不让去边城么?道兵还是得接了他们回去。
路上黄侍郎就问道兵:燕大人呢?
找燕大人何事?道兵瞬间警惕,他早就听说了,这些功曹可能都来者不善,且极有可能针对燕洵。
而这个道兵恰巧曾经见过黄侍郎,知道他当初是如何阴阳怪气对付燕大人的,这会子便直接板起脸,不打算跟黄侍郎说话!
找燕大人道谢。黄侍郎脸上露出笑容,又开始絮叨自己那个小孙儿,我那小宝贝疙瘩,哎呦每回说起来,黄侍郎都忍不住笑。
多亏燕大人啊,要不黄侍郎当真是无限感慨。
竖起耳朵听黄侍郎说完,道兵也不板着脸了,就小声跟黄侍郎说,黄大人,燕大人就在边城呢。不过燕大人说了,这回论功行赏他不参与,幼崽们也不参与,你们只管给道兵计算战功,再给裘将军计算战功就是。
为何?黄侍郎皱眉,妖怪攻城,且还有大妖攻城,燕大人定然不会坐视不管,那群小幼崽我了解,他们定然是上战场立功的!
这话说的斩钉截铁,哪怕是没有证据,黄侍郎也坚定的这么认为。
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道兵就说,先进城吧。
定然是燕大人不想跟某些人计较!黄侍郎振振有词,燕大人就是太心善,又心软,总想着退一步再退一步,却不知道这世上有些事,哪能退一退再退,哪还有路退!
第481章
这些个老头跟当初的年轻一辈可不一样。
他们十分谨慎,进城以后极少言语,骑着的虽然都只是普通马匹,不是战马,可也稳稳当当,半点不见惊慌。
各位大人准备去何处歇息?道兵问。
这几个老头对视一眼,都没说话。
胡跃群眼珠转了转,走到贾经身边问,贾大人,您看
他这是不安好心,想让贾经出头。
有几个老头都觉得这样不妥当,可一想到这一路上贾经很多时候都不讲究,下榻驿站的时候还想买些下人伺候,平日里又最会享受,花的银钱是最多的,招惹上的不少有心人,要不是他们这些老头子心眼多,机灵,路上还不知道出多少事。
于是原本几个打算出声的老头也不出声了,就让贾经做这个出头鸟。
去哪?贾经就瞥了眼远处的一栋栋水泥楼。
京城也有水泥楼,其中鸿胪寺的水泥楼最为出名,到现在还有不少学子经常去附近光顾,不但如此,他们还要赋诗几首,专门找小童誊抄、传唱,看看自己能不能跟着这鸿胪寺的水泥楼一块儿出名。
而京城边城的巨河另外一边,也有许多水泥楼,贾经去看过。
只不过他看的水泥楼跟幼崽们建的水泥楼不一样,是官府那边建的,里面一个个小格子,那么点儿地方住一大家子人,有些人家一点都不讲究,直接在屋子里吃喝拉撒,弄得埋里埋汰,实在是进不去人。
贾经还没靠近就受不了了,就觉得这水泥楼实在是太埋汰,他看不上。
于是贾经冲着道兵拱手,像模像样的说:且去边城大营吧。
什么?胡跃群吓了一跳,去边城大营?
那些个水泥楼他虽然没有靠近,也看不清楚那些玻璃窗后面究竟是什么样,可他早听胡如说过火车站里面的情形,知道那里面的屋子小是小了点,可十分干净整洁,用的被褥、衣裳都是极好的,拿到京城去不知道要多少银钱才能买到。
且火车站里面有个大饭堂,跟着吃大锅饭也行,单独出银钱叫里面的厨子单独烧菜也行,吃的那都是极好的,不比在京城的日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