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小仵作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52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翌日。

秦元换上了自己的青色官袍,官袍的前胸和后背处,有着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徽饰—鸂鸂。

另外,秦元的乌纱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着头发。两个帽翅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看起来很有意思。

第一百四十七章古礼

古人,尤其是新官上任,还是比较讲究的。

这里面的道道,比如进城的相关礼仪和程序,县丞一大早就给秦元反复灌输了无数遍。秦元虽然不大喜欢这些礼节,不过俗话说的好,入乡随俗,秦元现在已经不再是孤家寡人,他总要照顾一下下面人的情绪。

等到秦元到了城门口的时候,青竹县的东城门口,已然是张灯结彩,人头涌动。县丞带着主簿、典史、三班衙门以及全城乡绅生员在城门口齐齐跪倒,叩头迎接秦元的官轿。

这个时候,按照规矩,兵房吏呈上了“须知册”。这个时候秦元坐在轿子内,传话“起去”。众人齐声谢过之后,起身避到路边肃立而望。

秦元坐官轿,孟雪在青布幔遮挡下换乘了衙门内的大轿。伴随着衙门领班的一声传话:起轿。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其余铺兵、吹手、伞夫、皂隶、执事各役等人,各司其职。

鸣锣夫、鼓夫按着7声锣、1声鼓的节奏,鸣锣开道。吹鼓手吹吹打打,皂隶们排好全副仪仗,浩浩荡荡随同官轿前进。

其实按照规矩,长官第一晚应该先到城隍庙烧香,斋戒宿庙,独自睡在城隍庙的宰牲房。官眷则先进入内衙。不过这个规定自从洪武年以后,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秦元作为新官,总是要从东门而入的,这叫紫气东来。这一路上衙门的书吏衙役预先在进城的道路上设3批迎接的队伍,“头接”、“二接”、“三接”,场面很壮观,至少秦元是觉得很稀奇,因为毕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

这个时候,孟雪等女眷的大轿,直接被送到了县衙的内衙。

秦元的官轿,到了衙门口,向南转半圈,这叫“兜青龙”。这个时候,衙门的六扇大门已经全部打开,秦元的官轿一直抬到大门内才下轿,秦元全套公服,朝仪门一跪三叩首;再进仪门,登丹陛,传头梆、二梆、三梆,升暖阁,向北三跪九叩首,朝拜公座,“叩谢圣恩”。

以上这些程序在进行时,每一步都有州县官学的礼生在旁边高声唱赞。拜完了印,秦元就要抖自己的威风了。将礼生送到月台,由西阶下去,秦元就传令击点“升”,皂隶赶紧擂响三通“升堂鼓”,秦元踱到公案后坐下,满院的皂隶、民壮齐声高喊,一齐挥舞水火棍,几次三番,这叫做“排衙”,算是赶走了一切祟气。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