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太后心中却并不这么想,以她的立场,自然是忠王在朝时的那种平衡局面最好。
如今自家父亲一家独大并非是好事,反而会埋下祸端,不说路之言,就是她也是希望忠王还朝的,只可惜,自己父亲却在这一点上和她持相反态度。
至于有些人忧心的摄政王会暗害皇上一说,太后知道此事绝无可能。
因为摄政王是一个过于骄傲的人,他绝对不屑于暗算一个小孩子。
现在父亲一心想着壮大自己的势力,致力于排除异己,绝不是为臣之道,且最近颇有要干预到她头上的意思。
想到这一点,她问乌盛道:“礼部最近可还有上书?”
乌盛道:“被娘娘驳回两次后,最近倒是消停了。”
太后冷笑一声,“哀家还没死呢,就想做这后宫的主了,真是岂有此理。”
乌盛暗道太后还是太年轻,何必和前朝大臣置气,皇上年幼,该为皇上多笼络些大臣才是,哪有为了后宫这毫无用处的嫔妃得罪朝臣的?
但他是在太后身边做事的,深知太后的性子,若是他照实说了,太后非得恶了他不可。
于是只顺着太后道:“太后慈悲,免了太妃们的受戒之苦,还好几位太妃都是感恩之人,一直念着太后您的恩情。”
太后虽然身处这个位置,但她也不过二十余岁,又未曾受过什么苦头,心性本质仁善,在有人要后宫无所出的嫔妃出家为先皇祈福的时候,直接回绝了。
本来年纪轻轻守寡就很可怜了,偏有人还要你更不好过,太后感同身受,自然要维护几位太妃。
本朝对此也没什么定例,在太后看来,这都是一些朝臣闲的,先皇在位时间不长,嫔妃也不多,后宫之中就只有皇帝一个子嗣,他们倒好,一句话就要清空她这后宫了。
“只要哀家还活着一天,他们就别想从这宫中拉走一个嫔妃去做比丘尼!”太后心中犹有怒气,却也有一些是冲着父亲楚海德去的,只因在此事上,父亲和她并非一条心。
若不是左相没有表态,礼部的官员何以敢几次三番地上书?今日右相又被忠王锉了士气,只会使左相一党更加壮大,想到此处,太后吩咐道:“在内库之中选只玉如意,以哀家旨意赏给右相。”
乌盛掩下眼中惊讶,躬身领命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