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年后再招三十个人,不再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而是有严格规章制度的工厂。到时候不能没日没夜地加班,就算是机器,也得休息保养,何况是人。
周晓娴按捺住心中的激动,这么多人?
对,而且会对外公开招聘,谁有本事谁上。
之前就已经开始招外面的人了,因此大家对此也没有太大意见。
一开始村里人还不乐意,甚至把制衣坊看作是周家村的了。
觉得他们周家村还有很多人没进去呢,凭啥招外面的人。
周晓娴是个硬气的,直接将外头的人和那些叫嚣不服气的人出来比赛,同样的工作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结果,周家村的人输了。
周家村还是有人不服气,输了又怎么样,这是他们的产业,不能便宜外来人。
周晓娴冷笑,真是干了几天就忘了东南西北了。
周晓娴让他们闹,随便闹,当时瓜子厂也搬走了。
大不了以后连制衣坊也给搬走,是他们离不开制衣坊,而不是制衣坊离不开他们。
即便有个周英子又怎么样,制作出来的衣服要是不想法子卖出去,又有个屁用。
他们这是私人企业,又不是公家的,干多干少,干坏干差都一样,若是制衣坊因为他们的无能做不下去,大家都死路一条。
周晓娴极为泼辣,一个人就能掐一群人。
周英子在后面看得一愣一愣的,她和其他女工都没有发挥的机会。
大家也确实不敢拿周晓娴怎么样,周支书还在这呢。
再者,周晓娴说得也确实有道理。
自打瓜子坊打算搬走,他们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
总有种自家的产业,被人偷走了的感觉。
后来得知原本也想在这里建厂的,但是拿不到合适的地才离开,不少人扼腕不已。
可支书站出来说,谁愿意把自家地让出来,却也没人吭声。
瓜子厂离开之后,大家明显感受到了落差。
以前村子里的菜都有地方销,而且作坊一缺人,他们也有可能可以进去,现在跑那么远,就很难有第一手消息,也就不容易进去了。
若是再闹腾,制衣厂也走了,那可真是什么好处都捞不到了。
于是这场闹剧又平息了,大家对周晓娴更是惧怕。
这小妮子,年纪不大,却是厉害得很。
难怪这么大年纪也没有说婆家,这样的媳妇谁敢娶啊。
支书家也在为周晓娴担心,周晓娴才不理会。
夏姐说了,只有庸才才不招人妒忌。我因为太有本事而与他们格格不入,这才招那些无能的人恨的。
--